赵匡胤、赵光义的起居注分别被称为《太祖实录》与《太宗实录》,其中《太祖实录》有两版,初版于赵光义的太平兴国五年编撰完毕;真宗即位后,又忽然重修《太祖实录》,于咸平二年完成 。
对于金匮之盟,三本史书所载有很大差别 。初版的《太祖实录》根本没有此项记载,而是在后来的重修才加入进来的 。而且在新版的《太祖实录》与《太宗实录》中,对于此事的记载也有很多细节上的不相符 。
依据上述三大疑点,不能不令人怀疑整件事就是一出后人炮制的闹剧,而始作俑者便是赵普与太宗两人,前者为的是权力,后者为的是巩固自身皇位继承的合法性 。
然而,真的如此吗?
三、
考辨历史史事不能脱离具体的情景而空谈理论,质疑金匮之盟伪造的一大默认前提是皇位的嫡长子继承制,由此,太宗的兄终弟及不免让人产生先天的狐疑 。
然而,我们要明白,赵匡胤所建立的大宋是在混乱的五代十国基础之上的 。
这是一个赤裸裸的乱世,即便是君主也常遭遇不测 。在五代的十三位君主中,在位超过十年的绝无仅有,勉强做了十年的梁末帝最后也是身死国灭,而其中死于非命的,更是超过半数 。
而且,在五代乱世中,放弃嫡长子继承制度而选择年长有才之人为国君的屡见不鲜 。
后梁的朱温有六个儿子在世,其中大多成年,但他始终坚持传位给最有才干的养子朱友文,乃至酿成了后来的弑父惨剧 。后晋的石敬瑭策立了他成年的侄子而放弃幼子为继承人,南汉刘隐传弟而不传子,吴国两世都是兄终弟及,如此等等 。
在这种背景下,当杜太后与大宋建国第二年去世时,担忧赵匡胤会英年早逝实属合乎情理,而她让赵匡胤定下兄终弟及的誓约,显然也不是无事生非的胡闹 。这是其一 。
其二,金匮之盟其实有两个版本,一般称之为“独传约”和“三传约” 。
上述提到的《宋史·杜太后传》中的版本是“独传约”,即皇位只需由太祖传给太宗即可,至于之后则没有涉及 。然而历史上还流传有一个“三传约”,它讲的是,当继承皇位的太宗(赵光义)驾崩后,须依次传给太宗的弟弟赵廷美,廷美去世后再传回给太祖的儿子赵德昭 。
“三传约”同样见于《宋史》之中,而且相对于“独传约”,它在北宋时期的私史中更广为流传,其中便包括了司马光的《涑水记闻》等 。
显然,如果金匮之盟乃是太宗所编造的,他最多会编造“独传约”,那么在士大夫中流传更广泛的但对他并不十分利的“三传约”源自何处呢?
要知道,当金匮之盟公布于世不久,赵廷美便被污蔑为谋反大罪,并在两年后郁郁而终,其一系的势力皆被太宗连根拔除,而在此之前赵德昭、赵德芳已死,那么谁还有动机与能力去编造“三传约”并使之广为流传呢?而且为何还要基于一个谎言去编造呢?
不同版本的金匮之盟的广泛流传于世,从侧面反映出,这恐怕并不是出自太宗的有意编造 。而事实的真相很可能是,“三传约”是真有其事,而“独传约”乃是出自后来的删减与编造 。
其三,假如金匮之盟是伪造的,那么太宗为什么要这么干呢?
常见的解释认为,在历经夺取燕云十六州的高梁河之战的惨败,以及太祖两子的非正常死亡后,太宗内心非常不安,害怕有人乘机作文章,于是借金匮之盟一事重申他帝位的合法性 。
然而,这种解释不免牵强 。
当金匮之盟发生时,太宗已经称帝达六年之久,皇位早已稳固如山,这从他轻松除掉太祖的两子及弟弟赵廷美等事情不难看出,他真的有必要去费尽心思炮制这样的一个弥天大谎吗?
- 揭秘:宋朝包青天不可能有尚方宝剑
- 宋朝宰相张浚被贬官,离开时带了好几个大箱子,打开一看竟是...
- 揭秘宋太祖赵匡胤为何在赵普脸上乱涂乱画
- 宋真宗御驾亲征真的是被寇准逼的吗?看完这个你就明白了
- 宫女说了一句话宋仁宗为何就雷霆震怒
- 金毛天佑训练
- 宋江为啥只敢杀李逵,而不敢动武松?
- 徐姣姣宋寅徐当家 徐姣姣宋寅
- 赵德芳的儿子怎么当皇上的 宋朝八贤王是皇上的什么人
- 狸猫换太子能否解开宋仁宗生母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