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外形特点与生活环境 泥鳅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泥鳅外形特点与生活环境 泥鳅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泥鳅为小型鱼类 , 体前部呈圆柱形,后部侧扁,头小吻尖 , 口下位 , 呈马蹄形,须5对,眼小,侧上位,鳞小,埋于皮下,体部无鳞,侧线完全,但不显著 。背鳍和腹鳍相对,起点约在前鳃盖骨后缘和尾鳍基部之中点,尾鳍圆形 。尾柄上下窄扁隆起 , 末端与尾鳍相连 。体背及两侧发黄色或暗褐色,随栖息水域环境而有所差异,腹部白色或浅黄色,头、体侧及各鳍均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斑点,尾鳍基底上部有一黑色斑点 。


泥鳅喜栖息泥质流或静水水域和沼泽地,稻田等水底层,常活动钻入泥土中,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能利用口吸入空气进行肠呼吸,因此能在缺氧的水体中生活,离水后亦不易死亡 。

泥鳅为杂食性,以底栖动物和有机碎屑为主,一般在夜间觅食 。生长温度为15-30℃,适宜温度25-28C 。水温下降到10℃以下或上升到30℃以上时,食欲减退,生长缓慢 , 水温下降到6℃以下或上升到34℃以上,呈不食不动的休眠状态 。泥鳅多在晚上摄食,在人工养殖时 , 经过驯养可改为白天摄食 。
【泥鳅外形特点与生活环境 泥鳅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一般刚孵化的鳅苗 , 体长约0.3cm , 1个月后长到3cm左右 , 半年后长到6cm左右,第二年底体长可达13cm,体重50g左右 。据报道 , 最大个体长达20cm.重100g左右 。泥鳅全身圆滑,离水后不易死亡 。在水温上升、水位上涨的梅雨季节极易逃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