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杨贵妃死亡悬案:她真的去了日本吗?

杨贵妃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一位绝代佳人,也是我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她的名字叫杨玉环,蒲州永乐(今山西省永济)人,蜀州司户杨玄琰的女儿 。杨玉环姿质丰艳,善于歌舞,通音律,有“羞花”之貌,传说杨玉环在御花园观赏牡丹时,百花失色,羞愧不及玉环美貌,遂闭上花瓣 。“羞花”一词由此而来 。734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她被纳为唐玄宗第十八子寿王李瑁的王妃,这时的杨贵妃只有16岁,李瑁也年约16岁 。737年,唐玄宗宠爱的武惠妃死后,后宫数千宫娥,无一能使玄宗满意 。高力士为了讨唐玄宗的欢心,向唐玄宗推荐了寿王妃杨玉环 。
745年,唐玄宗册封杨氏为贵妃,“父夺子妻”,成为唐朝宫闱的一大怪闻 。755年,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仓皇逃出长安 。第二年,队伍途经马嵬驿的时候,军队哗变,逼唐玄宗诛杀杨国忠和杨玉环 。万般无奈之下,唐玄宗赐杨贵妃自尽,时年杨玉环只有38岁 。白居易的《长恨歌》,就是叙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悲剧故事 。
杨贵妃自杀于马嵬驿的说法,是正史的记载 。如唐人李肇在其《国史补》中说:“玄宗幸蜀,至马嵬驿,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马嵬店媪收得锦一只,相传过客每一借玩,必须百钱,前后获利极多,媪因至富” 。意思是杨贵妃死于马嵬驿的一座佛堂梨树下,在搬尸时,杨贵妃脚上的一只鞋子失落,导致一位老太婆借此大发其财 。对于这一历史事件,《旧唐书》、《新唐书》的记录李肇的上述记载大同小异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所引杨贵妃被缢的史料更为详细:当哗变的军士杀了杨国忠后,护驾的六军将士仍不肯继续前进,唐玄宗亲自下令,也无效 。
网络配图
唐玄宗要高力士问军中主帅陈玄礼是什么缘故?陈玄礼回答说:“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 。唐辫宗听后,最初不肯割爱,“倚仗倾首而立 。久之,京兆司录韦却前言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而唐玄宗却说:“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这时连高力士也一反常态,对玄宗说:“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视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 。玄宗经高力士劝说,“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 。这样才使六军将士“始整部伍为行计”(《唐记》三十四) 。
不仅正史这样记载,一些诗词歌赋、稗官野史和戏剧传奇也认可和采用这种说法 。如:元和元年(806年)冬,白居易任县尉,他的好友陈鸿和王质也寓居该县 。一天,他们游览仙游寺,谈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异常感慨,王质建议白居易以此为题写诗,白居易写了脍炙人口的《长恨歌》,陈鸿写了《长恨歌传》 。陈鸿是位史学家,在写杨贵妃缢于马嵬驿一节时他是这样记叙道:杨国忠处后,“左右之意未决 。上问之,当时敢言者,请以贵妃塞天下怨 。上知不免,而不忍见其死,仅袂掩面,使牵之而云,仓皇展转,竟就死于尺组之下” 。
虽然如此,也有一些人认为,杨贵妃不是自缢而死,而是死于乱军之中 。此说主要见于一些唐诗中的描述 。杜甫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禄山占据的长安,作《哀江头》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于马嵬驿,因为缢死是不会见血的 。李益所作七绝《过马嵬》和七律《过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也反映了杨贵妃为乱军所杀,死于兵刃之下的情景 。杜牧《华清宫三十韵》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张佑《华清宫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艳”;温庭筠《马嵬驿》的“返魂无验表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诗句,也都认为杨贵妃血溅马嵬驿,并非被缢而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