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辜负了乾隆,还是乾隆错过了历史?

18世纪是奠定现当代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的一个世纪:欧洲迎来了被称为“双元革命”的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13个英属北美殖民地联合起来发动了一场叛乱,奇迹般的战胜了强大的宗主国军队,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国家及国家模式 。
人们普遍认为,18世纪也是世界经济中心发生转移的一个世纪 。当时的中国正在经历康乾盛世,文治武功及宫闱野史至今为国人津津乐道 。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学者们都倾向性地认为,康乾盛世实乃古代中国盛极而衰的节点,中国因而错过了向近代和资本主义转型的最宝贵机遇 。在这个世纪里,统治中国长达64年(1736-1795年在位,退位后以太上皇身份专权至1799年去世)的乾隆皇帝弘历也因此成为受到批评最多的历史人物 。毫无疑问,关于乾隆最主要的三项批评就是:文字狱、闭关锁国和放任腐败 。
虽然电视剧塑造出的乾隆、纪晓岚、和珅三个好基友的故事绝无可能在历史上出现,但是人们确实是通过这些恶俗情节来认知乾隆皇帝的 。你还记得《还珠格格》吗?乾隆的人物表现说白了就是一个翻版的隋炀帝:好大喜功,主观武断,多愁善感,沉溺儿女情长,并常常受到后宫、大臣和平头老百姓的愚弄 。
很少有人会将乾隆与16-19世纪欧洲一些大国的帝王进行对比,比如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大帝、路易十四、腓特烈大帝、伊丽莎白一世,甚至是拿破仑 。但在汉学家、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及历史系讲座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欧立德看来,乾隆的历史地位长期以来受到了不公正的低估 。在他眼中,弘历各方面都并不亚于同时期的欧洲君王,甚至更为杰出 。因此,欧立德所著的《乾隆帝》是一本旨在为乾隆的历史地位进行还原和辩护的通俗类评传作品 。
乾隆为何热衷个人崇拜?
乾隆时期,中国的西部北部版图获得扩大,尽管在清末民初陆续流失了大幅领土,但仍奠定了今天中国的辽阔版图 。书中盛赞皇帝保护和扩张清帝国领土的“十全武功”,指出乾隆平疆并非穷兵黩武,也因此震慑了正在极力向西伯利亚和中亚扩张的沙皇俄国,奠定了两国近一个世纪的和平 。
但欧立德也指出,由于乾隆皇帝好大喜功,平定西域(新疆)的功绩被界定为他这个伟大君王而不是清帝国这个国家的功绩,当时的汉族知识分子也没有意识到平疆的历史意义 。因此,在皇帝和满汉大臣、知识分子的共同疏忽下,清帝国的边疆治理仍主要沿用唐宋以来的松散体制,与汉族人口占多数的中国中原本部形成两套截然不同的安排 。由此固然可以凸显乾隆“天下共主”的尊崇地位,却使得边疆地区及人民的国家认同相当低微 。这项失误带来的后果异常可怕,20世纪初清帝退位后,革命党人曾经打出的“驱逐鞑虏”的旗号,传播扩散的速度更甚于“五族共和”,边疆地区居民的国家认同降到了冰点,加之沙俄的蛊惑,引发了一连串边疆分离和叛乱运动 。
欧立德在这本书的结语中,对热衷歌颂自己的乾隆给予了辩解 。他指出,乾隆的合法性来自于上天,这就要求他必须将自己扮演为儒家圣人、士绅士人、艺术鉴赏家、精明政客,还要承继中国古代史上若干英明君王的传统;基于清帝国的特殊性,“他又将自己塑造为满洲勇士的典范,精于骑射……一个掌握部分佛教教义智慧的虔诚者” 。
此外,欧立德还认为乾隆的文化成就远远胜于其失误 。第七章历数了作为艺术家赞助者、收藏家、书法家、诗人的乾隆皇帝对文化艺术以及相关的工艺的终生挚爱 。有趣的是,欧立德还提到了乾隆对欧洲画师、绘画技法及西洋钟表的喜爱,这为书中第八章反驳近代以来乾隆长期被指责闭塞守旧埋下了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