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的生活环境是什么 蚂蚁的生活环境在哪里( 三 )


(图2红色线段部分)气味的特性乃是游荡于天地间而不被认可的真实 。声音虽然看不见 , 但我们能通过听觉即时感受到它的存在;气味既看不见又一时难以嗅到它的存在 , 尽管它所反映的同样是真实 , 但我们对这份真实可望不可及 。因此我们不仅丢失了远方的香气 , 也在某种程度丢失了许多真实 , 这必然会环环相扣地给生活增添许多束手无策 。人类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能从实践活动所需的不同维度把握真信息 , 但对于看不见的存在的掌握仍在摸索中 。如果我们能通过另类手段将看不见的存在于变换得了如指掌 , 我们即对许多视听鞭长莫及的事情处理得游刃有余 。比如恐怖报警、返真除虫、大海捉鳖等 , 没有嗅信支持是不可能顺利掌控这些看不见的存在的 。如同听觉与视觉各自遵守完全不同的条件却都能同时忠实于同一事实 , 它们之间不仅不掣肘羁绊 , 反而相得益彰一样 , 嗅信与视信之间也不会互相干涉 , 不会互相排斥 , 而是互为补充 , 互相印证 。在语言及电话发明之前 , 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困难且单调;在此之后 ,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要简单方便 , 不仅“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成为过去 , 而且天涯咫尺成为可能;若再加上嗅信 , 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会更加丰富深刻 , 紧密真实 , 因为当我们扩增了“实事”的量与质 , 必然也能顺理成章的降低“求是”的门槛 。蚂蚁出穴找食虽是随机的 , 但也需嗅一嗅周遭的气味 , 选定一个大概的方位再出发 。途中碰上时有时无的微风(这里不讨论顺风、逆风 , 只讨论横风 , 即与运行方向近似垂直的风) , 它的觅食方向会忽左忽右的摇摆 , 因为食物的气味会随风飘荡 , 但视觉是体察不到气味信息随风飘荡的 , 也就不能理解蚂蚁的觅食方向忽左忽右的变化(见文首沈钧贤老师的配图) 。蚂蚁跑动是追逐气味而动 , 而非视觉指引而动 , 它跑动是主动收集信息 , 并鉴别信息真伪 , 是沙里淘金而非缘木求鱼 , 要不然它是寻不到食物的 。没有环绕食物的大量曲路的支撑 , 回窝的直路也是空中楼阁 。其实 , 嗅觉只保证嗅信的真实性 , 不保证气味是直线或曲线飘过来的 , 为了保证嗅信的真实 , 左嗅一阵右嗅一气又何妨?蚂蚁为了搜集足够的气味信息 , 确定正确前进方向 , “结硬寨 , 打呆仗”不伤大雅 。倒是听风就是雨的人应该脚踏实地地行事 , 脚踏实地的人要辨清自己是否正在一步一步的迈向目标 , 非靠近目标的所有努力都是无效劳动 。蚂蚁外出能否找到食物含有很大的运气成分 , 能否安全返还至关重要 , 特别是直线返回对种群生存意义重大 , 既使这一次扑空 , 下一次出寻还有机会 。
有一个问题是寻食期间的蚂蚁会不会为回窝留有路标呢?Wilson的研究表明气味可以被蚂蚁用作路标 , 何况这是顺路捎带的事 , 寻食之路、运食之路的重要性蚂蚁不能不懂 , 它毕竟还要回来的 。这一点好验证 , 那就是破坏它的寻食之路 , 看这对它的前行或返还有无影响 。如果用手指在它的路途上画一条线或毁坏一点点 , 不毁路只毁气味 , 就能让返还的蚂蚁折腾半天;如果把它的找食轨迹全部擦去或毁坏的足够大 , 能阻断蚂蚁顺利返还或者不能返回 , 就证明它在寻食之路上留有路标 。事实是这样的 。这表明蚂蚁在找食途中留有回家的指路标记 。
蚂蚁觅食过程全在嗅信的指导下进行 , 食物的气味指引它的前进方向 , 自留气味是它的回程标志 。不过即使这样 , 这些曲路标志最多能在归途中显示它在回窝的正确方向上 , 还是不能保证它能直路回窝 。既然食物气味能吸引蚂蚁前往 , 巢穴气味能吸引蚂蚁返回 , 如果不存在这些气味(或这些气味不能被嗅到)蚂蚁该怎么办?如果不存在这些气味蚂蚁就该灭绝了 。这个问题是杞忧 。既然是气味 , 它就该有气味的属性——主动性 。一栋居民楼一住户的母狗发情了 , 整栋楼的公狗躁动不安 。夏夜里劳累的人以为隐身黑暗之处就可以安坐片刻 , 其实他仍在蚊子的搜寻目标之中 , 并且离蚊子更近了 , 因为蚊子本就藏身暗处 。对蚊子而言 , 黑暗之处的人与光亮之处的人身上的汗水味对它的吸引毫无差别 。在蚂蚁的正常活动范围内 , 食物气味能被蚂蚁嗅到 , 蚂蚁在觅食的过程中也不断地收集此信息 , 它是不是也不断地使用这些信息决策?如果不使用这些信息决策 , 它能找到食物吗?抓一只寻食的蚂蚁轻轻地放在远处 , 它会惊慌失措的瞎跑 。受惊是小事 , 丢失寻路信息才是大事 , 它不缺跑路的力量 , 但它没有行路方向 , 它要很久的功夫才能重新踏上正途 。蚂蚁有没有使用沿途收集的信息决策 , 看一看它的行路轨迹就明白了 。如果没有决策 , 它就不能及时调整前进方向 , 那不断变更的方向特别是能保证它逐渐靠近食物的正确方向与路途 , 在经历了39765个转弯 , 竟然没有迷失方向 , 或者没有一个转向是与目标方向完全背离的 , 没有一个方向不是近似靠近目标的指向 ,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神话?人类的GDP导航比这种完全不借助工具的导航能先进多少?人类虽有文化积累 , 科技撑腰 , 但我们在生存与发展上对真信息的驾驭能力并不比蚂蚁高明多少 。人类的智慧始终聚焦于眼见为实 , 却对看不见的存在欲治乏力 。从视信的角度看 , 蚂蚁找食几乎全是机遇的偶然;而在嗅信的角度看蚂蚁找食 , 则是理性的必然 。蚂蚁觅食如果没有正确的决断是不能永远得到正确路线保障的 , 完全依靠运气在漫无边际的环境里胡乱找食的蚂蚁是不可能生存亿万年的 。什么是嗅信的主动性?举例子说说 。小偷要行窃 , 他不想让你看到此过程 , 你是看不到此过程的 , 这是视信缺乏主动性 。不论他是黑夜行窃或蒙面行窃 , 也不论你视力多好还是装有监控 , 他不愿你看到时你就是看不到 。小偷行窃会在案发现场留有他的一些另类踪迹 , 特别是他自身的气味信息 , 他同样也不想留下任何气味痕迹 , 但这绝不可能 , 这里有嗅信的主动性 , 由不得他说了算 。警犬循味追贼就是利用了气味的主动性 。蚂蚁食谱中有不少是活的虫子 , 难道是那些虫子想和蚂蚁过招吗?不是 , 虫子终生不愿见蚂蚁 , 避之唯恐不及 , 但是它自身的气味信息在嗅信的主动性下不断地暴露自己的行踪 , 因此导致蚂蚁的追杀 。昆虫的拟态、保护色以及强盗惯用的灯下黑都只对视信起作用 , 对嗅信无效 。因为视信只能见到表象 , 不能直达本质 , 视信反应事实能被作假 , 能使真相被蒙蔽 。视觉文明的发展只是抬高视信作弊的成本 , 不能从根本上杜绝视信作假;但嗅信反应事实不能作假 , 不能被蒙蔽 , 不会被误导 , 因为它有主动性 。嗅信的主动性在蚂蚁找食中的表现是食物的气味不停地冲击其嗅觉器官 , 视信缺乏主动性的表现是小偷可在视信中隐藏其行为 。一方面是气味不断地涌现 , 一方面是勤奋的蚂蚁不断地追寻食物气味 , 米粒、肉片等熟食不会躲避蚂蚁 , 活虫子可是刻意逃避蚂蚁的 , 但这由不得虫子自行做主 , 由客观规律说了算 。只要虫子生存着 , 气味不断地向周遭宣告此事 , 能不能被蚂蚁所知 , 全凭各自的造化 , 但此信息不会作假 , 也不可能作假 。“何立从南来 , 我向西方去 。”在视听信息中这是最佳逃跑方式 , 而在嗅觉信息中不存在暗室屋漏 。视听足强 , 但有盲区;嗅觉够弱 , 却无死角 。嗅信来源于看不见的存在 , 真实表述看不见的存在 。一旦出现真信息  , 确定了追踪的目标 , 逃脱将是不可能的 。以嗅信找食 , 蚂蚁的觅食过程不再是漫无头绪的瞎摸乱撞 , 而如数学演算一样逐步论证 , 条分缕析地直达目标 。若非如此 , 它不断地搜集信息做什么?及时收集正确信息 , 步步为营地决断 , 才是蚂蚁生存下来的真正原因 , 这里的整个过程仅强调驾驭正确信息 , 并不强求眼见为实 。上帝不会怜悯弱者 , 只是不断地警醒众生要按规律办事 , 按规律办事万法不离其宗:众生用以思考的信息是否为特定目标的真信息?如是 , 整个世界的力量都围绕着你旋转 ;如否 , 这个世界的力量会把你碾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