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姓怎么来的简短 邹姓是怎么来的

邹姓是怎么来的1

邹姓怎么来的简短 邹姓是怎么来的

文章插图
邹姓的来源有两支,一支是传自大约3000年以前春秋时代的邾国(又称邹国),另一支源于同一时期的宋国 。
第一支邹氏:根据《姓氏考略》上的记载,邹姓出自邾娄国,是颛顼帝的后代 。邾娄国,亦称邾国,是周武王伐纣而得天下之后,封给颛顼帝的后裔的采邑,附属于鲁国,到了战国时期,被鲁穆公改号为邹 。邹后来被楚国所灭,颛顼的子孙分散各地,就以故国号为姓氏,有的姓了邹有的把原来的“邾”字去邑留朱,以朱为姓 。
第二支邹氏:根据《元和姓纂》上的记载,邹氏出自子姓,他们的始祖是宋愍公的后代正考公,正考公食采于邹邑,生儿子叔梁纥,就称为邹氏,齐国有邹衍、邹忌 。而根据《史记·殷本纪》的记述,宋国则是殷商的后代,他们在纣王立国之后,被周武王封在宋地,以奉殷汤之祀 。后来宋愍公的后代正考公食采于邹,传到叔梁纥的时候,就以国为氏姓了邹,齐国的名士邹衍和邹忌就是这一家的子孙 。
邹家桥为什么要以邹姓来命名?2桥以邹名,嘉其屡修也,其屡修奈何?
邹氏者出于宋,宋之别族为孔氏,不知几何世,食邑于邹 。春秋传有邹人纥,即叔梁也,叔梁之旁亲有曼父者,继叔梁食邹,因氏焉 。宋之郑夹际氏邓亚夫氏,皆有其说,则邹氏所自出也 。自是以后,数十世,曰润甫,显于晋 。其后有明仲,于后唐庄宗宋同光中,迁邵州,于今为宝庆新化之田心唐 。新化之东鄙于安化交,曰大江邨,其山秀峭而盘纡,其水激清而漾衍,始迁其地者为亮公,盖又明仲府君之二十余世 。自亮公至于今,殆三百余年,望衡对宇者数里许,咸邹氏 。故其地即以邹家湾名,其地有溪,溪有桥,桥亦以邹命 。
夫何以邹命,则以邹氏之于斯桥,屡圯而屡修也 。闻之故老曰:明世宗嘉靖中,桥始建,则亮公之裔所经营也 。泊我朝康熙中而圯,邹氏又修之 。自是而乾隆而道光,又再圯再修,皆邹氏独力而为之,不假于旁姓 。吁,何其世守之长也,世之拥巨资成巨室,一二世而遽无闻者,何可胜道 。而是族也,历胜国及我朝,食其畴,袭其服,于斯壤又能以邹名其桥,岂易易哉?
余与斯族同出于明仲府君,为八房之亲 。咸丰改元,幸叨祖荫,举于乡,得至其地 。其人咸重敦本之谊,而渭城先生与余师松彝夫子,同见知于谢向亭学使,固邑中之先达也 。得睹其仪型,钦仰不已,又重感族人之意,不能无言于斯桥,故序其巅末,为之记之 。
清咸丰二年壬子夏月之吉
辛亥科举人汉勋记
译文:邹家桥用邹姓命名,是为了纪念邹姓族人多次整修邹家桥 。为什么说邹姓族人多次整修邹家桥?
邹姓出自宋国(译者按: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刘店集乡王公楼村),宋国的另一个分支为孔姓,不知是哪一代,开姓以邹为食邑 。《春秋传》记载,有个邹邑人叫纥,也就是孔子的祖先叔梁(译者按:公元前622年-公元前549年),叔梁有个堂兄弟叫曼父,以叔梁的食邑邹为姓,邹姓因此得名 。居住在宋国与郑国交界地的邓亚夫,都是这样说的,那邹姓就是发端于邹邑了 。
从那以后,过了数十代,出了一个邹润甫(译者按:名邹湛,又称“南阳人杰”,是曹魏左将军邹轨之子,少年时以才学闻名,曹魏时期任通事郎、太学博士,晋代任渤海太守、太子太傅),所以邹姓在晋朝时十分显达 。后来,又出了一个邹明仲(译者按:邹赞,官至大理寺评事、观察使),于后唐庄宗至宋朝同光年间迁徙到邵州,也就是如今宝庆府新化县洋溪田心唐 。新化东面和安化相交的地方,叫做大江村,这里的山不仅秀峭而且盘纡,这里的水不仅激清而且漾衍 。第一个迁徙到这里的邹姓人叫亮公(邹尚春),大概是明仲公(邹赞)的二十几世孙(泽者按:二十六世),从亮公(邹尚春)发展到如今,大概又有三百多年 。放眼望去,这一带房屋接连数里,都是邹姓人家 。因此,这个地方即叫邹家湾 。邹家湾有条河,河上有座桥,桥也以邹姓命名 。
邹家桥为什么要以邹姓来命名?因为这座桥每次损坏到快要坍塌时,都是邹姓家人整修 。听老古辈讲:明朝世宗嘉靖年间,开始建有这座桥,是亮公(邹尚春)的后代在管护 。到清朝康熙年间,桥快要坍塌了,邹家人又对桥进行了整修 。从那以后,乾隆年间和道光年间,每到桥快要坍塌时,都是邹家人独力去整修,没有外姓人参与 。为什么邹姓族人世世代代守护邹家桥这么长时间?就算花巨资修建的高楼大厦,一二代以后就没人管了,到底是什么力量让邹姓族人这么持之以恒地管护邹家桥,这就是家族的力量 。邹姓族人,经历多个朝代直至我大清朝,不仅在这片土地上丰衣足食,而且还能在这里以邹姓为桥命名,哪里是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