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山县景点 稷山县景点十大旅游景点( 三 )


青龙寺
 在山西稷山城西4公里马村西侧 。寺居土岗四面辽阔,掩映于枣林之中,别具佳趣 。唐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创建,翌年改今名 。元明清各代多次重建、修葺和补绘 。现存建筑多为元明遗物 。面积约6000余平方米,分前后两进院落,大小殿宇八座 。前院有天王殿、罗汉殿、地藏殿(残坏),北向为弥陀殿;后院有大雄宝殿、腰殿和后殿及东西两厢,后殿两侧各有垛殿,分别供韦驮、祖师及伽蓝 。腰殿和后大殿均为三开间,单檐悬山式屋顶 。腰殿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重修,后大殿至正十一年(1351年)重修,垛殿亦为元代遗物 。各殿塑像皆已不存,唯腰殿与后大殿内尚存壁画,约185.13平方米 。后大殿有壁画六张高2.3米、宽1.2米,内容主要是佛及菩萨像,东壁为释迦像,两侧画阿难、迦叶二弟子及二菩萨,两隅有0金刚;西壁为弥勒佛及胁侍菩萨,西南隅为侍者和供养人 。后殿壁画大都是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补绘或重装,唯西南隅少部分粉墨古朴,还保留元代遗风 。腰殿壁画总体画面高四米,宽七米,为水陆画,内容甚广,有佛教、道教及儒家题材,人物纷繁但不杂乱,栩栩如生 。腰殿壁画东西南三壁为建殿时所作,北壁和扇面墙为明代补绘 。壁画以腰殿技巧最精,人物比例适度,色彩浑厚,线条流畅,画工之巧,可与永乐宫壁画媲美 。
马村砖雕墓
 马村砖雕墓位于山西省稷山县城西4公里的马村西部,墓群年代当为宋金时期(公元960年-1234年) 。
马村砖雕墓总面积约为1.6万平方米 。马村砖雕墓以砖雕的形式表现了墓主人生前居室的布局样式,一般多为前厅后堂、左右配置厢房的四合院结构,再现了当时的建筑风格,为宋金时期建筑史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实物资料 。该墓地出土的戏曲乐舞砖雕,再现了当时的戏楼结构和戏剧表演的舞台形式,是迄今所发现的最为重要的戏剧史实物资料之一 。同时,该墓地发现的二十四孝立体雕塑,造型生动,体态优美,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
马村砖雕墓的砖雕精美丰富,对研究宋金时期的建筑、戏剧、社会风俗、伦理道德和宗教信仰都有重要价值 。
南阳法王庙
 在山西稷山县西南4公里南阳村 。创建年代不详,元代重建,明成化七年(1471年)增建舞庭一座,清代又局部修缮 。庙内布局敞朗,建筑壮丽,山门三间,舞庭围廊,左右十帅殿与后土殿对峙,正殿五楹,两侧垛殿配衬 。正殿本名法王殿,悬山式,前檐插廊,斗拱五铺作,补间出斜拱,结构简练 。两侧垛殿供九曜、七星,与南侧后土殿皆为元构,形制分悬山、歇山两种,位置不同,结构亦异 。舞庭在正殿前面,为当年酬神演戏之所,三间见方,三面围廊,上盖十字歇山式屋顶 。檐下斗拱五铺作,双下昂计心造 。梁架结构精巧,制作手法洗炼 。屋顶琉璃脊兽齐备,形象秀美,色彩鲜丽 。晋南明代舞台,已由内柱分开前后场地,此庭方形无内柱,仍沿袭元代乐楼古制,在我国戏剧史上是一项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庙内明成化七年《创建舞庭记》碑上,刻有庙址全图,保存完好 。
北阳城砖塔
地址:稷山县清河镇北阳城村
据塔内所嵌石佛题记,该塔由北阳城村村民解武为其母奉佛建造,建于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 。塔为七级方形砖塔,高5米 。塔基嵌有1尊释迦牟尼石佛像 。以上各层皆为叠涩出檐 。
玉璧城遗址
地址:稷山县太阳乡白家庄村一带
玉璧城位于汾河南岸,北朝时期处于北周与北齐的分界地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是我国著名的古战场之一 。始筑于西魏大统四年(538年),北周保定二年(562年)置勋州,至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年)城始荒废 。古时南北大道从城中穿过,西、北、东三面绝璧环绕 。古城遗址东西长420米,南北宽500米,城南残垣高0.8——3米 。
丁庄李家大院
丁庄李家大院坐南向北,由一条东西巷道把整座大院分为南北两排,南排由东院基址、一号院、二号院、三号院、四号院、五号院组成;巷道自东向西设巷门和三道门;北排由六号院、七号院、护院、八号院、九号院、西院组成;整座大院共有十二座独立的四合院组成,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89.4米,南北宽34.5米,占地面积3084平方米 。整体布局完整,这是稷山县现存民居中体量较大,保存较好的一处民居建筑群,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晋商大院的繁华景象,是研究晋商大院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