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传统习俗_夏至有哪些风俗


夏至传统习俗_夏至有哪些风俗

文章插图
夏至传统习俗1夏至节气传统习俗:1、祭神祀祖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 。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 。《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 。”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 。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 。夏至前后,有的地方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 。
【夏至传统习俗_夏至有哪些风俗】2、消夏避伏
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 。《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 。”“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 。在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则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从周代始,历朝沿用,竟而成为制度 。
今天夏至,这些风俗你知道吗?2石鼎声中朝暮,纸窗影下寒温 。逾年不与庙祭,敢云孝子慈孙 。
——宋·范成大《夏至》
夏至简介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个节气,也是夏季第四个节气,每年06月21日-06月22日时太阳到达黄经90°时交节 。它与春分、秋分、冬至一样,都是反应太阳高度变化的节气 。
正如范成大所作诗说的一样,夏至不祭祀祖先的话,还怎么算是孝子贤孙?可见,夏至不仅仅是节气,更是古人的“四时八节”之一 。所谓“四时八节”最早是指古人祭祀的8个重要的时间点(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现在泛指各个节气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也曾写诗云:“四时八节还拘礼,女拜弟妻男拜弟” 。
夏至时间夏至是在公历每年06月21日-06月22日之间,即太阳位于黄经90° 。
2022年夏至时间:06月21日 17:13:40,农历壬寅虎年五月(大)廿三,黄帝纪元4720年5月23日 。
夏至气候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且越往北白昼时间越长 。对南半球来说,则恰好相反,夏至的白昼最短,冬至的白昼最长 。夏至日后,日照时间逐渐变短 。直到秋分,日照时间与夜晚等长 。
虽然夏至的白天很长,但夏至的温度不是最高的,而且由于南北方地理条件的不同,南北方的夏至气候迥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黄河中下游地区夏至节平均气温为26℃,降雨量为50毫米 。此时,海南岛平均气温28℃ 。不过在长江中下游,却迎来连日阴沉,降水连绵不断,时大时小的日子 。由于,此时正是江南梅子成熟的时节,故也被称为“梅雨季” 。
夏至三候夏至三候,第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意思是说:夏至时节,一阴初始,阴气开始萌动,所以阳属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榕树上雄性知了(蝉)开始声声叫着夏天,热死了,热死了,其实它只是为了吸引雌虫的注意;而田间野外也开始有了半夏这种喜阴厌阳药草的踪迹,半夏,就像是它的名字一样,得等到夏天才会冒出来 。
夏至习俗(1)吃面避恶
夏至这一天流行吃面,民间也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古人认为,农历五月是“恶月”“毒月”,容易发生瘟疫和灾祸,因此得要驱除邪恶 。而面条由于要搭配热汤共同食用,也别看做是一种避恶的好方法 。无论是北方的打卤面、炸酱面,或者是西北的biangbiang面、臊子面,还是南方的片儿川、奥灶面,只要是面条,在夏至都会非常的畅销 。
(2)尝三鲜进补
江苏和杭州一带,历来有“立夏尝三鲜进补“”的习惯,即从夏至之日开始,就要吃三鲜,包含地三鲜,树三鲜,水三鲜等来滋补身体,以预防三伏天带来身体的伤害 。地三鲜一般是指蚕豆、苋菜、黄瓜,也有说是苋菜、蚕豆和杏仁 。树三鲜则是指樱桃、杨梅和香椿 。而水三鲜则是指海带丝、鲫鱼和咸鸭蛋 。
夏至食材夏至天气炎热,人体消化能力比较弱,故夏至饮食需要清淡,减少油腻、难消化的食物,宜多吃应季的水果蔬菜 。同时也应多吃一些清热解暑、利尿怯湿的食品,如鸽子、丝瓜、莲藕、菠菜、芹菜等食物,都是你不错的选择 。
而茄子也是一种很适合夏至食用的食物,茄子素来有“素肉”之称,烧得好的话,甚至比肉还香 。传统医学认为,茄子性凉味甘,归肝、胃、大肠经,具有清热止血,消肿止痛的功效 。现代研究也表明,茄子中富含钾和其它的无机盐,当然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含量也比较高,特别是茄子的维生素E含量非常高,经常食用茄子,对延缓人体的衰老大有裨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