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叔叔林觉民,黄花岗起义被俘,依然赴死

今天备课辛亥革命,再一次看到了这个名字,对于他为国为民的抛头颅洒热血,发自心底的膜拜和敬仰,他就是鲁迅笔下真正的民族脊梁吧,如果没有他们的流血牺牲,真的不会有我们今天…他和陆游一样,有炙热的忧国忧民情结和缠绵绝唱的爱情经历,但他的勇气和决然更让我们震撼!令人肃然起敬!
林觉民(1887-1911),福建闽侯人,家境殷实 。早年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从事反清革命活动 。作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的故居就是著名作家冰心的故居,在如今福州最昂贵的地段,三坊七巷 。“冰心纪念馆”和“林觉民纪念馆”是融为一体的,而一代才女林徽因(梁启超儿媳,梁思成夫人)是林觉民的侄女 。一处院落三个名人 。
林徽因因才因情出名,但他叔叔林觉民的爱情,更加的侠骨柔肠,感天动地 。
林觉民的声名遐迩是因为他的《与妻书》,此文感人肺腑,让人忍不住掉泪 。这个文章曾经被选进中学语文教材(实际上,台湾和香港的中学课本也有此文) 。我们那时不谙世事、懵懂初开的心又怎能感悟这位民国热血男儿对妻子的深情笃意?完全读懂其中的缱绻与决绝、矛盾与苦痛?
林觉民天性聪慧,读书过目不忘,且少有大志,性诙谐,涉口成趣,一座倾倒,13岁的少年,参加科举考试,在考卷上挥笔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便拂袖而去,林觉民还擅演讲,曾发表演说,拍案捶胸,声泪俱下,当时一清廷学监在场,事后说“亡大清者,必次辈也”,在审问他的两广总督张鸣歧视眼中,他亦是“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底光明如雪”的奇男子 。
林觉民故居
辛亥年三月份广州的那一阵密集的枪声夹在厚厚的历史著作之中,听起来遥远而模糊 。然而,时隔近一个世纪,这一阵枪声奇怪地惊动了许多人的庸常生活 。
1911年春,林觉民得知黄兴等在香港筹划广州起义,遂义无反顾回国赴义,4月24日夜写下感人至深的《绝笔书》,“为国牺牲百死而不辞”,情真意切地表达了对亲人的爱及为国捐躯的决心 。4月27日,激烈巷战后受伤力尽被俘 。
广州起义失败后,当时传言抓获一个剪短发、穿西装的美少年,指的就是林觉民 。时任两广总督的张鸣岐和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林觉民 。林觉民不会说广东话,就用英语回答问题,慷慨陈词,满庭震动 。两广总督张鸣歧叹道:“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 。当时水师提督李准劝总督大人为国留才,而张总督认为这种英雄人物万不可留给革命党(“这种人留给革命党,岂不是为虎添翼?”),遂下令处死 。
感人至深—天下第一情书
《与妻书》惟其感人,就在于它情真意切,字字泣血,到处都是浓得化不开的真情,缠绵悱恻而又充满激情,充满凛然正气,为国捐躯置生死于度外的激情与对爱妻的深情两相交融、相互辉映,叫人断肠落泪,而又撼人魂魄、令人感奋 。虽然已时隔一百年,但文章的魅力依然,作者对爱妻的那份真情、那种“以天下人为念”、舍生取义、大义凛然、无所畏惧的革命者的气度风范和精神,依然令人动容,催人泪下,而且将流芳百世、名垂千古 。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汝体吾此心,于啼哭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那支颠抖着的笔,以及萧然落下的泪珠,是多么的触目惊心,直拨动读者的心弦 。他说,他是因为她,因为爱她的深挚意念,才有勇气舍小家救大家,帮助天下人去爱他们所爱的人……我们可以从他的字里行间读懂他对妻子的感情,这种真正可歌可泣惊天地泣鬼神的为“天下人谋永福”的绝笔信也被世人称为“百年情书”,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