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最初是跟随郑成功之父郑芝龙,顺治三年(1646年),随郑芝龙归顺清朝,其后再度反清,投郑成功部参与反清斗争,与郑成功生隙后又再度降清,经同为降清郑将黄梧的举荐,初任同安副将,后一路升到了福建水师提督 。从康熙三年(1664)起,曾多次建议征台,并主动请缨攻打澎湖、台湾,同年七月,他被康熙封为靖海将军,先后两次率兵征台,但均无功而返 。此后十多年间,施琅多次上奏请求征讨台湾,遭到康熙帝的拒绝 。
清廷对台湾的政策经历了由“剿”到“抚”再到“剿抚并用”的过程,起初清朝趁郑成功去世,郑氏政权内部争斗激烈,趁机派施琅征台,但因“风涛所阻”未能取得胜利 。康熙亲政后,将精力主要放在平定国内战事和发展生产上,故而清廷内部对外主和派占了上风,施琅也因此被免去福建水师提督的职务,留京改授内大臣 。随着康熙八年(1669年)铲除鳌拜集团、康熙二十年(1681年)彻底平定三藩之乱,康熙帝又改变对台政策,力排众议决定武力征剿台湾 。福建督抚姚启圣和内阁学士李光地曾多次举荐施琅担任征台将领,姚启圣更是为此先后四次上疏,最终康熙帝下令重新起用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又经施琅多次争取,命他享有专征权 。
【清朝施琅大将军是如何收复台湾的?多次上奏却遭到康熙拒绝】相比于康熙初期征台,此次施琅做了较为充足的准备,他事先制定了详备的作战方案,即一反传统的利用北风的做法,利用南风进兵,做到出其不意;同时先攻澎湖,再取台湾 。此次施琅共率领水陆兵3万余人,战船300余艘,姚启圣负责后勤补给,他在出兵前就预付了粮饷17万两、犒赏银25000两,大大提高了士气 。最终战斗力和士气更胜一筹的清军在澎湖海战中大获全胜,此时清廷采用“剿抚并用”的方针,在施琅的指挥下,清军对澎湖当地的居民予以安置,优待投降的郑军官兵,给以粮米 。同时施琅派降清的刘国轩原部下曾蜚在台湾招抚,最终郑克塽、冯锡范同意无条件投降,施琅成为了收复台湾的头号功臣 。
但是一直以来人们对施琅是毁誉参半,虽然施琅有收复台湾的功绩,但其人品却屡屡被诟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认为施琅征台的动机有问题,即施琅“无非酬国恩而报雪仇恨” 。施琅原是郑成功部下,后与郑成功矛盾不断,顺治八年(1651年),郑成功下令下杀死施琅之父施大宣、弟施显,施琅与之结下了深仇大恨,因此他降清后念念不忘征台;二、福建督抚姚启圣本是保举施琅的恩人,但施琅却与之争夺专征权,二人还在战术上产生争执,因此时人纷纷认为施琅是忘恩负义之人;三、收复台湾后,施,清廷琅曾上疏朝廷力主留台卫台,最终在康熙二十三年(1864年)派兵镇守台湾,并设府县管理 。对于施琅上疏的初衷,有人认为是施琅此举是要保住自己在台湾拥有的55庄之多的土地 。
不论是对施琅的赞誉还是贬低,都是站在不同的立场,都有一定的依据 。施琅主动要求征台有个人的恩怨在里面,但他在清军胜利后,仍能遵循朝廷“剿抚并用”的政策,优待郑军俘虏,表现了他不计小节的一面,学士石柱曾对其有一句评价:“水师提督施琅人材颇优,善于用兵 。但既成功,行事微觉好胜 。”可以说,施琅长于带兵打战,但弱于人品 。
- 历代王朝中为什么清朝的妃嫔长得最丑?
- 清朝这个清官,皇帝派人前去检查他回乡的几骡车,竟都是砖头
- 原来朝珠是清朝信奉佛教在官服上的体现,都有哪些佩戴要求?
- 清朝唯一的一位汉人公主孔四贞,一生做了多少蠢事?
- 奕经是谁?如何评价清朝奕经抗英?
- 清朝康熙第三任皇后去世后为何不再选择立后
- 权贵的标配为何只有清朝的皇帝百官佩戴佛珠
- 清宫秘史:清朝后宫嫔妃等级制度下的女人们
- 俗话说旗民不结亲,揭秘清朝满汉通婚艰难之路
- 清朝不同场合佩戴朝珠,都有什么要求?所谓的意义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