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野修身跟山本五十六相比,为什么没有他的名气大

永野修身不像其他日本海军将星那样有名,原因在于,永野在日本海军中担任一线作战指挥任务的时间并不长 。但永野凭借其相对开放的思维和激进主张,在日本海军中发挥了相当大的决策作用 。
1900年从江田岛海军兵学校毕业后,永野修身历任日俄战争重炮队队长、严岛号炮术长 。1910年从日本海军大学校毕业后,任驻美武官并在哈佛留学,其后便在仕途上一路平步青云 。1923年晋升海军少将,1927年升任海军中将并担任了母校江田岛军校的校长,并在校长任内推行美式的道尔顿教育法,形成了著名的海军“江田岛”精神,为海军军校带来了全新的生气 。
永野修身后于1930年转任海军军令部次长,任内在中日上海“一·二八事变”中积极调动日本海军,给中国军民带来了巨大伤害,仅闸北一带就有数十万人无家可归 。
1934年,正值53岁盛年的永野修身升任海军大将,任内代表日本政府宣布退出伦敦裁军条约 。1936年“二二六兵变”之后出任海军大臣,提拔山本五十六为海军次官,并大刀阔斧地对海军将领进行调整,解除许多亲美派将官的职务,和陆军大臣寺内寿一一道推动了日本海陆军扩军计划,规划建造了在二战中几乎百无一用的大和号和武藏号战列舰,并参与制定了以扩张为目的的“基准国策” 。
永野修身在1937年12月从短暂的联合舰队司令官任上调任军事参议官,暂时远离了海军决策的核心层 。
日本的海陆军之争
在永野半“赋闲”的时光里,日本陆军将官正在积极酝酿着德意日的三国军事同盟 。1938年,基于德意日三国的“防共协定”而组建军事同盟的构想方才由日本陆军部分军官开始策划 。而到1939年,这一设想刚在高层中公开,就遇到了来自海军大臣米内光政、次官山本五十六、军务局长井上成美等亲美派海军将官的强烈反对 。
其间原因倒也不复杂:一旦缔结同盟,意味着日本会卷入同美国的战争,而日本海军基本没有胜算 。当时,支持米内的山本五十六判断:“凭日本的国力,不可能在以美国为对手的战争和造舰竞赛中取胜 。”
海军和陆军之间的这场争论一时间非常激烈,甚至一度传出米内光政和山本五十六遭暗杀的消息 。山本五十六甚至在当时留下了一份遗书,表述了自己身愿战死沙场而遗憾死于暗杀的“报国遗志” 。
这场争论持久不下,延缓了德意日三国缔结同盟的过程 。与此同时,当时的美国国内其实并无与德日等国开战的舆论基础和战争准备 。也即是说,如果日本不主动挑起太平洋战争,那么它完全有可能保持部分中立态势直至二战结束 。
然而,伴随苏德缔结互不侵犯条约、日本落败于诺门罕战役,又遇上美国通告废除《日美通商航海条约》,在错综复杂的局势之下,继任的阿部信行内阁宣布不干涉在欧洲爆发的战争,这场争论随即告一段落 。但带来的另一个后果则是,米内和山本等亲美派被调离决策的中心 。
被抬出来的永野修身
与此同时,德国在1939—1941年的战事上获得局部胜利,尤其是海上借助潜艇开展的“狼群作战”取得了惊人成绩 。目睹德国技术力量发挥出的巨大战争能力,日本海军中的“亲德派”声势迅速壮大,海军亲德化倾向已成定局 。至1940年9月,军令部里从事实务工作的人已经基本转换为亲德派 。
1941年初,遭遇美国停止通商条约和石南亚的石油资源,于是,德日同盟的主张被重新提出 。
永野修身虽然在舰队发展方面主张激进,但他并不主张日美开战 。究其原因,可能跟他曾在美国留学并担任武官的经历有关 。
而在1941年4月开战前夕,日本天皇出于避免皇族承担战争责任的考虑,让永野修身替代皇族伏见宫博恭王出任海军军令部长,由岛田繁太郎接任参与海军大臣 。有意思的是,岛田本身也不主张对美开战,但被伏见宫博恭王骂了几句之后又赶快表态:“如果是因为我海军大臣一个人反对而贻误了战机就太对不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