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以智一生正当明清交替之际,时局动荡,政权更迭频频,使得他个人的际遇也十分坎坷 。一生可分三个时期 。早期从青年时代到三十三岁,由于仰仗祖上的余荫,尚能过着“衣纨縠,饰驺骑,鸣笳叠吹,闲雅甚都”的富贵文人的生活 。中期自甲申从北京逃返南都,又经浙江,福建到两广,从三十四岁到四十二岁,艰苦的十几年流亡在他的思想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晚年从顺治九年(1652年)北归,到康熙十年(1671年)六十一岁时,病殁于赣江上万安城外的惶恐滩 。这时期潜心学术,写出了大量理论著作 。在对现实失望后,放弃了少年时的经世抱负,出家后,虽然看似逍遥法外,但仍不忘救世,讲学宏道,交朋纳友 。
早期
从青年时代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
方以智青年时代活动地点主要是南京和桐城,也间或经过江浙各地,最后去北京 。
桐城泽社的活动 。当崇祯初年,方以智在他父亲所建的城郊泽园中,成立“泽社” 。社中有方的堂叔方文(字尔止),妹夫孙临(字克咸),以及钱秉镫(又名澄之),周岐(字农父)等人 。方或赋诗作文,或读 经、史,又关心“万物之理”,随时札记,积累了丰富知识,奠定了学术基础 。方的两位业师,一是白瑜(字瑕仲),一是江西金溪人王宣(字化卿,号虚舟) 。当时王已七十余岁,所著《物理学》对方以智以后写作《物理小识》多有启发 。泽社中一群有朝气的青少年,往往慷慨酣歌,论天下大事 。方自述说 。“处泽园,好悲歌……好言当世之务,言之辄慷慨不能自止 。”(《孙武公集序》)这个团体与当时东南一带的会社一样,不仅研究文学,也带上政治色彩 。
那时,桐城阮大铖,是魏忠贤阉党的余党,崇祯初即被列入“逆案”名单 。方的同学钱澄之曾加入阮大铖退居养晦时所创建的江社,经方以智劝阻后,又退出江社 。《钱田间年谱》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条下记载了这件事:“方密之吴游回,与府君(即钱澄之)言曰:吴下事与朝局相表里,先辨气类,凡阉党皆在所摈 。吾辈奈何奉为盟主?曷早自异诸!“吴下事”指张溥,张采成立复社的事 。“辨气类”就是要分清东林、复社与阉党的界限 。这样一来,钱澄之转而参加泽社的文课,凡江社的会期都辞谢不赴 。而作为“乡先辈”的阮大铖开始对方产生仇隙 。南都的《留都防乱公揭》 。
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桐城“民变”,方以智移居南京 。结交天下名士有黄宗羲、吴应箕、陈贞慧、冒襄、侯方域、顾杲、沈昆铜、陈梁等人 。
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他们大会东林党被害六君子的孤儿周茂兰、魏学濂等于桃叶渡 。方以智和陈梁曾写长诗纪事,为东林党扬声吐气 。这时阮大铖寄居南京,谈兵说剑,联络各方,希图再起 。
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陈贞慧与吴应箕共同起草驱逐阮大铖的宣言《留都防乱公揭》 。公揭以东林创始人顾宪成之孙顾杲以及黄宗羲为首署名,共计一百四十人 。阮大铖在千夫所指之下,隐藏到城外牛首山,不敢进城 。尽管方以智这年春天回桐城,秋后重来南京应试,未曾在揭贴上署名 。而阮大铖联系江社往事,仍认为公揭出于方以智主谋,因此怨毒更深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弘光在南京即位,阮大铖通过关系成为兵部尚书,对大批东林后人以及复社成员进行了报复 。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入北京,方以智被起义军郭营所得,不久乘机逃到南京 。这时阮大铖当权,修复旧怨,借口方以智在李自成入京后没有“殉节”,而把方列入“从逆六等”中的第五等,处理方法是“宜徒拟赎” 。方以智在南都不能久留,由陈子龙介绍,经过浙江,福建辗转到达广州避难,结束了早年时代生活 。这一时期中,由于方以智对经、史、百家知识基础坚实,“凡天人,礼乐,律数,声音,文字,书画,医药,下逮琴剑技勇,无不析其旨趣”(《桐城耆旧传》卷六) 。崇祯十四、十六年已分别开始写作《通雅》与《物理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