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纺绩麻、丝、棉等生产实践过程中 , 为了提高质量和产量 , 我国劳动人民不断在实践中创造和创新 。从而在手摇纺车的基础上创造的脚踏纺车和水力纺车 , 又进一步把我国的纺纱技术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
脚踏纺车是利用偏心轮在纺车制造上完成的一次改革 。脚踏纺车的最早发明时间还有待查考 , 现在能见到的是公元四世纪我国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约345—406)一幅画上的脚踏三锭纺车 。后来在元代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 , 我国著名的农学家王祯在他所著的《农书》上也出现了三锭脚踏棉纺车和三锭、五锭脚踏麻纺车(如图2) , 证明了脚踏纺车从东晋以后一直都在使用 。
宋末元初 , 松江乌泥泾(今上海县乌泥镇)棉纺织革新家黄道婆(约1245—?) , 向黎族姐妹学习了棉纺织技术,并在纺织生产的实践中 , 把用于纺麻的脚踏纺车改成三锭棉纺车 , 并且总结了一套纺纱技术 。同时她还革新了轧棉和弹棉工具 , 纺纱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
在王祯的《农书》中 , 除了对手摇和脚踏纺车作了全面总结外 , 更介绍了另外两种新的纺车 , 大纺车和水转大纺车 。大纺车 , 它不同于旧的纺车的特点是:纺纱的锭子更多 , 达到三十二枚 , 这样它的生产力就显著增加 。其次 , 大纺车的传动已经采用和现在的龙带式传动相仿的集体传动了 。可见古人已经认识到动力在工作效率中的中的作用 。因此可以说是需要推动了设计的发展 。
在植棉和棉纺织中 , 我国少数民族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就纺车来看 , 云南和海南岛的少数民族很早就积累了一套棉花的纺织加工技术 , 既使用大竹轮的纺车 , 一般直径在六十一厘米 , 也采用小直径的竹轮纺车 , 直径三十到四十厘米 , 以适应棉纤维比丝麻短的纺纱需要 。
现代的机器纺纱 , 除了最新的气流纺外 , 它的机构形式还是离不开锭子和它的传动 。只是由于机械的动力大 , 锭子数目更多 , 速度更快罢了 。把古代纺车和现代纺纱机相比 , 现代传动锭子的滚筒就是纺车竹轮的替代 , 而所谓最新式的龙带传动 , 和大纺车的皮弦带动更是同一个方式 。它们的纺纱基本原理是一致的 。
服装 , 指的是衣服鞋包玩具饰品等的总称 , 多指衣服 。服装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就已出现 , 古代人把身边能找到的各种材料做成粗陋的“衣服”用以护身 。人类最初的衣服是用兽皮制成的 , 包裹身体的最早“织物”用麻类纤维和草制等成 。
在国家标准中对服装的定义为 , 缝制 , 穿于人体起保护和装饰作用产品 , 又称衣服 。
对现在社会来说 , 服装已经是每个人装饰自己 , 保护自己 , 能给自己和家人的必用品 , 不仅仅为穿 , 还是一个身份、一种生活态度、一个展示个人魅力的表现 。
“按三代时 , 衣服之制 , 其可考见者 , 虽不一 , 然除冕服之外 , 唯玄端(端衣)深衣二者 , 其用最广 。玄端则自天子至士 , 皆可服之 , 深衣则自天子至庶人皆可服之……至于深衣 , 则裁制缝衽 , 动合礼法 , 故贱者可服 , 贵者亦可服 , 朝廷可服 , 燕私亦可服 , 天子服之以养老 , 诸侯服之以祭膳 , 卿大夫服之以夕视私 , 庶人服之以宾祭 , 盖亦未尝有等级也 。端衣不削幅 , 不邪杀 , 不圆袂 , 不继掩 , 不侈袂 。其衡长八尺八寸 , 每幅长广皆二尺二寸 , 四角方正 , 故谓之端 。其裳 , 前三幅 , 后四幅 , 要有辟积无数 , 谓之唯裳 。古人有“朝玄端 , 夕深衣” 。
- 全国足球协会logo,这个LOGO是中国足协的?是官方还是民间的?代表什么意思啊?
- 揭秘:中国历史上曾权倾朝野的八大太监
- 揭秘董永传说是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奇之一吗
- 中国古代大美人绿珠因为什么最后坠楼而亡
- 宋徽宗被囚8年,连续生了14个娃
- 揭秘中国古代处死殉葬者种种恐怖手段
- 中国男人的处女情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 王徵:近代中国介绍西方力学第一人
- 盘点中国历史上十大最美皇后:看你知道几个
- 中国人在3000多年时间里为何一天只吃两顿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