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劳民伤财?为何停止后大明财政反而捉襟见肘

“郑和下西洋”这一壮举的背后 , 有很多人猜测是朱棣为了寻找在南京失踪的建文帝 , 才命令郑和出海的 。但史料中隐晦地指出 , 建文帝后来被人找到了 , 朱棣看其安心出家与世无争 , 便抬手放过了 。
那么既然如此 , 为何郑和的出海活动一连七次 , 一直历经三朝才结束呢?反过来说既然是壮举 , 那么后来又为何没有继续呢?
朱棣在夺取政权之后 , 一直心虚自己的皇位来路不正 , 所以他在国内搞得的一系列政绩工程 。让郑和组织船队出海访问各国 , 应该还包括向别国宣扬天朝天威 , “示中国富强”的因素 。
明朝永乐三年 , 两百余艘舰船和两万多名官兵在郑和的带领下 , 组成的庞大船队从刘家港出发 , 向未知海域进军 。舰队后来到达了三十多个国家、地区 , 比西方的航海运动要早上近一百年 。
网络配图
之所以选择郑和出使 , 是因为他出身于信奉伊斯兰教的蒙古贵族 , 当时蒙古帝国横跨亚欧大陆 , 选择这样的人出使可以更好的与外国进行沟通 。同时基于他太监的身份 , 便于为皇室搜集奇珍异宝 。
也正是因为郑和的太监身份 , 很多人一口咬定郑和的出海行动只便宜了皇室 , 没有惠及民生 。首先建造这样一支庞大的舰队需要耗费数不清的人力物力 , 在航行中还要产生极高的费用 , 所以成本是个天文数字 。
其次郑和每次下西洋都要携带大量物资用于外交 , 然而带回来的却全是奇珍异宝这种供上流社会玩耍的奢侈品 , 所以回报不成正比 。
最后 , 下西洋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 , 永乐年间货币贬值近30% , 造船地区的手工匠户大量逃亡 , 南京区域的船工匠户甚至锐减了四分之三以上 , 所以影响了社会生计 。
于是在郑和五下西洋之后 , 朝中渐渐出现了反对的声音 , 经过十几年的口水战 , 这项彪悍史册的行动终于被皇帝严令禁止 。
然而值得深思的是 , 在明朝严禁海防的法令下 , 那些大臣们一边反对郑和率舰队出海 , 一边又对猖獗的海上走私视而不见 。如此一正一反的两种评判标准预示着事件的背后一定隐藏着无数猫腻 。本文为趣历史原创 , 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
明朝的武将千千万 , 但能成为民族英雄的 , 首屈一指便是戚继光 。他的成名正是明朝倭寇在华活动猖獗达到顶点的时候 , 当时浙江、福建、广东等地都遭受严重的影响 , 甚至有伙迷路的小日本直接干到了南京 。
嘉靖年间(距永乐朝有140余年)的明朝海军力量几乎没有 , 只能用渔船充数 , “兵非素练 , 船非专业”看到敌船望风逃窜 。这正是明军海防衰弱造成的 。
而在郑和下西洋期间 , 倭寇累计侵犯中国50余次 。但抵御行动大多依靠海战 , 倭寇经常被成百上千地歼灭 。战绩最多的一次歼敌七千余人 , 击毁缴获船只上百艘 。
以至于日本在此后的几十年中坚持与明朝修好 , 甚至将侵华倭寇送到中国任凭处置 , 有些人被明政府退回 , 日本使者干脆亲自动手将本国犯人处死在中国 , 以表示自己的诚意 。可以说这正是海军强大所展现出的震慑力 , 而效果也非常明显 , 到了宣德、正统、景泰、天顺四朝 , 倭寇活动基本绝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