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其受重视程度之高、影响社会之深、延续时间之久,为其他民族文化所罕见 。
“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 。”狭义的孝道指针对父母的道德行为,而广义的孝道则延及父母之外的长上之亲 。孔门弟子有若说,孝悌是“为仁之本”,在诸多伦理道德中,孝道是最基本的 。儒家认为,孝可以使人们之间互相亲爱 。而相互亲爱的族群,道德底线明确,统治者易于驾驭:“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孝道总体上有利于社会和国家的安定 。无论是国家危难,还是天下承平,统治者选择贤臣良将的路径大都是“求忠臣于孝子之门” 。
网络配图
孝道不因身份高低贵贱而有所差异,凡天下之人,同此一德 。汉朝皇帝,自惠帝开始,都在其谥号前加上“孝”字,如孝惠帝、孝武帝之类 。按照唐人颜师古的说法,其原因便是“孝子善述父之志” 。东汉时期,察举科目中有“孝廉”之目 。历代皇帝都重视尊老、养老,都号称“以孝治天下” 。因“称孝”而名世、进身的官吏、学者、武将、乡绅不胜枚举 。而在民间,孝已相沿成俗,到元代,郭居敬将前代著名的孝行故事加以精选,编成著名的《二十四孝》,后人又在此基础上插图,形成《二十四孝图》 。它对七百年来的中国民间社会影响尤为深巨 。
如果说,礼制中的尊老、孝亲行为来自远古的民间习俗,来自儒家的道德推扬,那么相关法律条文则是硬性约束,不容有违,它是孝道实行的强制保障 。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不孝”罪 。周初分封康叔于卫时,周公就对其弟弟康叔说:“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孔子也曾经说过:“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 。此大乱之道也 。”对于不孝这种“大乱之道”,当然要归之于罪,治之以刑 。所以,《周礼·大司徒》所载“以乡八刑纠万民”的“八刑”中,首刑即“不孝之刑” 。
网络配图
孟子曾列举战国时期“不孝”的一些具体表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秦汉以降,国家立法便将这些“不孝”内容具体化、法典化 。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朝法律简文中,有不少对于“不孝”行为的定罪 。
经过魏晋六朝,到隋唐时期,中国传统法律的格局基本定型,成为后代法典的圭臬 。其中对于“不孝”之罪的惩处继承和发展了秦汉法律,同时又直接延续了上古礼制 。按照《四库全书提要》的说法,唐律“一准乎礼” 。《唐律》中有“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之罪,其中“恶逆”“不孝”“不睦”三项都涉及孝道问题 。相比于上引秦汉时期的相同罪行,这些条文规定得更加细致了 。
网络配图
孝道之所以在中国古代深入人心,孝行之所以代代相沿,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不仅仅得益于儒家的鼓吹和推扬,而且是社会与国家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包括家庭、宗族、乡里的礼制约束,国家律法诏令的强制惩戒,以及通过树碑立传、悬匾建坊、封赏旌表等方式实现的正面引导,从而构成一个“系统工程” 。这些维护孝道的措施,不能说没有负面作用,但大体而言,它跟中国古代的社会土壤、文化传统可以协调自洽,而且对于当今中国社会的孝道弘扬、人心再造,不乏借鉴意义 。
- 柳如是为何最后用三尺白绫结束自己一生?
- 我国古代史上五位著名女将居然没有花木兰
- 野史揭秘:古代皇帝封禅为何都选择去泰山?
- 商铺选址如何看风水 商铺开在哪里风水好
- 如果你是宋高宗,你也会选择杀岳飞,知道为什么吗?
- 一条信龙有着怎样的功绩?关于一条信龙的评价如何
- 南北朝时期的司马子如是个什么样的人东魏高欢的重要谋士司马子如生平事迹
- 如何做沙发垫布艺,沙发垫布艺坐垫包邮
- 怎么做瑜伽,如何做瑜伽教练
- 自己做布艺沙发,自己如何干洗布艺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