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三大名医之张璐,张璐对中国医学发展有哪些贡献

张璐(1617~约1699)字路玉 , 晚号石顽老人 , 江南长州人(今江苏苏州) 。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 , 卒于清康熙三十八年 , 即公元1617~1699年间 , 享年八十二岁 。与喻昌、吴谦齐名 , 被称为我国清初三大医家之一 。张氏早年习儒 , 在明末战乱时期 , 曾隐居于洞庭山中十余载 , 专心钻研医术 。其学习态度非常认真 , 自少壮至老年业医六十余年 , 孜孜不倦 , 及至老年 , 仍认真做学问 , 故一生著述颇多 。著有《伤寒缵论》、《伤寒绪论》、《伤寒兼证析义》、《张氏医通》、《千金方衍义》、《本经逢原》、《诊宗三昧》等 。出身于仕宦之家 , 自幼习儒 , 兼攻医学 , 明亡后弃儒业医 , 隐居太湖洞庭山中10余年 , 以著书自娱 。对《伤寒论》很有研究 , 集30余年研究所得撰《伤寒缵论》、《伤寒绪论》各2卷 。还编成研究脉诊的《诊宗三昧》1卷、探讨孙思邈组方用药的《千金方衍义》30卷 , 阐发药性理论的《本经逢原》4卷 。还仿照王肯堂《证治准绳》的体例 , 汇集古今方论 , 附以医案 , 编成《医归》16卷 , 后改名为《张氏医通》 。其子张登、张倬亦习医 , 皆有著作 。
张璐在伤寒的研究中 , 认为伤寒与杂病 , 是可分而不可分的 。他十分反对“伤寒以攻邪为务 , 杂病以调养为先”的世俗之见 。认为攻邪调养 , 在各类病中均有侧重 , 两法在伤寒与杂病中可以互相应用 。这一看法 , 颇为正确 。盖伤寒之病虽为邪气主病 , 但邪气存在必然徒伤正气 , 导致正气虚衰 , 因而伤寒一病 , 亦可根据其临床表现 , 采用杂病扶正之法 。反之杂病亦有因邪而至者 , 亦可依据伤寒攻邪之法加以治疗 。其研究伤寒的重要观点 , 强调“阴阳传中”为其纲要 , 即三阳为表 , 三阴为里 , 传经属热 , 直中属寒 。若将阴阳传经与直中分辨清楚 , 再分析属六经中何经 , 属何脏腑以及分析表里寒热 , 进行辨证 , 则能纲举目张 。对于《伤寒论》的六经分证 , 张氏认为在太阳初病之时 , 可分为风伤卫、寒伤营、风寒兼伤营卫三证 。风伤卫则用桂枝汤 , 寒伤营则用麻黄汤 , 风寒两伤营卫则用青龙汤 。
【清初三大名医之张璐,张璐对中国医学发展有哪些贡献】至于邪在于腑 , 有在阳明胃腑者 , 有在少阳之腑者 。邪热入胃 , 万物所归 , 可用攻下之法 。若邪未结实而早下 , 则有结胸、痞硬、挟热利等变证 , 因此伤寒家有下不厌迟、汗不厌早之说 。又有发汗不开 , 不可攻里之戒 。邪在少阳之府 , 又有在胆与在血府之不同 , 虽治法有所区别 , 但治少阳全在于重视胃气 。总之 , 邪在三阳 , 有在经在腑的区别 。邪传三阴 , 则从太阴而少阴而厥阴 , 但伤寒传经之证 , 皆是热邪 。若无邪热之蒸腾 , 则万无传经之理 。三阴经中有阴邪 , 由于阴主静 , 故不能传经 。因此三阴寒证 , 均与少阴有关 。厥阴之寒是由少阴虚寒而至 , 因此也用干姜、附子等合少阴以温之 , 所谓肝肾同一治 。而太阴之病 , 亦可用四逆汤之类 , 也说明是命门火衰 , 火不生土所致 , 因此也要兼温少阴 。张璐认为三阴寒证 , 当以少阴为中心 , 即所谓治病必求于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