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杰出史学家和思想家章学诚是怎么死的?生平简介( 二 )


生计两茫
【清代杰出史学家和思想家章学诚是怎么死的?生平简介】乾隆三十年(1765年),章学诚至京师第三次应顺天府乡试,依然落榜,不久便拜投翰林院编修朱筠为师,学写文章 。朱筠与当时一大批著名学者过从甚密,使章学诚藉以结识了许多学界名流,开阔了眼界 。其中戴震的言论对他震动很大,将一个如何治学、通过什么途径成学的偌大问题摆在章学诚面前 。戴震是乾隆年间第一流学者,经学考据的大师,在哲学上也有创见,又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戴氏的治学途径是:“所以明道者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 。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 。
这就是说,必须通过训释字句以解经,才能进而明道,即得出理论上的认识 。戴震第一次见到章学诚,便以权威的姿态诲以这条治学途径,自称“予弗能究先天后天、河洛精蕴,即不敢读‘元亨利贞’;弗能知星躔岁差、天象地表,即不敢读‘钦若敬授’;弗能辨声音律吕、古今韵法,即不敢读‘关关雎鸠’;弗能考三统正朔、周官典礼,即不敢读‘春王正月’” 。这一番议论,致使学识未深、一向疏于训诂考证的章学诚陷于矛盾与徬徨之中,自觉“我辈于四书一经,正乃未尝开卷,可为惭惕,可为寒心!”这种心情,明确表露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的《与族孙汝楠论学书》中 。是坚持原先“别出意见,不为训诂牢笼”的独自治学的道路,还是改弦更张,从事经史考据?章学诚必须作出自己的抉择 。这期间,他经过几年的坎坷颠簸,“浮气嚣情,消磨殆尽’,不仅在科举考场屡遭挫折,就连研治学问的门径也一时茫然 。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秋,曾一度打算“屏摄一切,发愤为决科计”,但迫于生计,还是接受了修撰《国子监志》的委任 。此后,生活重担越发沉重 。但他一旦进入志局,便感到处处受牵制,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干 。尤其令他气愤的是,志局监领嫉贤妒能,倚仗自己手中的权力,颠倒是非,排挤和打击真才实学之士 。数年之后,章学诚忍无可忍,于是愤然离开志局 。离开志局后不久,他给曾任顺天乡试考官、一向很关心和器重他的朱春浦先生写了一封长信,陈述了自己离开志局的原因和今后的打算 。根据他信中说明的情况,章学诚是在出都的次年写的《文史通义》,那时已经距离他离开故乡整整20年了 。章学诚离开故乡是乾隆二十八年(1753年),则《文史通义》的动笔时间应当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章学诚时年35岁 。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父亲卒于应城,全家十七、八口皆来北京,他只得写信请求老师朱筠帮助寻求编书之职,“此直生死之关,夫子大人,当有以援之 。”其境遇窘迫的程度可以想见 。
潜心学术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章学诚在编修《国子监志》中与诸位学官意见发生分歧,很不得意,于是辞去职务 。翌年,他在一封信中十分感慨激奋地申述了辞职原因,并引述唐代刘知几辞退史官之职,私撰《史通》的事例自勉,初步设想要编纂《文史通义》 。这是他第一次提《文史通义》的题目,可以推定是受到刘知几撰著《史通》的启示 。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起,章学诚开始撰写《文史通义》,20余年从不中断 。还应聘纂修过和州、永清县、亳州、常德府和荆州府等地方志,参与《湖北通志》的修订 。章学诚一生穷困潦倒,从32岁起,因父亡而靠讲学和修志所得维持生活,十分拮据 。他学识渊博,史学理论有独到见识,因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所限,未能充分施展才能和抱负 。他刻意编辑12年的《史籍考》也未问世 。《文史通义》生前只刻印了篇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