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之瑜坚持反清复明,却阴差阳错的改变了日本史

随着崇祯十七年北京沦陷,崇祯皇帝殉难,清军入关 。大明王朝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也就正式划上句号 。
但对这件事,南明是不答应的 。大批仁人志士投身其中,毁家纾难抗战到底 。但铁骨铮铮的抗争,也难挽大厦于将倾 。随着永历十二年,南明皇帝朱由榔败退缅甸,延平郡王郑成功逆袭南京功败垂成 。中国全境已尽数落入清王朝手中 。抗清复明的大业,已悲情落幕 。
而郑成功麾下的一位幕僚,也长叹一声,踏上离乡背井的路途 。他以后的足迹,在鲁迅笔下《藤野先生》里轻描淡写一句:“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这篇一代人中学生涯必学的课文里,名叫朱舜水的游子,只是个不起眼的存在 。
然而对他轻描淡写的鲁迅,乃至那年月狂热崇拜日本,组团跑去学习的进步青年们,却很少有人想到:正是这位朱舜水,把晚明的思想文化,在这个贫瘠的东洋小岛上开花结果,成了近代日本崛起的先声 。
朱舜水者,便是号称明末清初五大学者的思想家——舜水先生朱之瑜 。
朱之瑜,字鲁屿,号舜水,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出生于浙江余姚一个名门望族 。
朱之瑜画像
明朝万历年间,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段自由时代,名流出的多,但败类也多:有些人正气凛然出了名,可大难临头后变节比翻书快,后来叛变投敌的钱谦益,便是典型代表 。
还有一类人:道德品质堪称君子,可水平却不接地气,好心办出的坏事一箩筐,直到把明王朝办完 。著名的东林党里,这类人更不少 。
而朱之瑜却是第三类:既有风骨品质,更有接地气的本事 。这类稀罕人物,以清末学问家梁启超的观点,满打满算只有五人,即“晚明五大思想家 。”朱之瑜,便是其中之一 。
朱之瑜家是余姚名门,祖父朱孔孟多次谢绝朝廷征召,父亲朱正多次谢绝不过,才当了漕运总督 。世代相传的一个信条,便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
清高的直接后果,便是朱之瑜艰难的童年:父亲英年早 。母亲拉扯着三个孩子贫寒度日 。小朱之瑜也早当家 。小小年纪就养家糊口 。不但干种地屠宰之类的农活,连城里的帮佣杂役也曾做过 。学业也没落下,一面打工一面自学 。学业日益精进 。
到朱之瑜二十五岁那年,哥哥朱启明考取武进士 。家境不但大好,在兄长关照下朱之瑜求学也得到新机会,先后拜了三位名流为师:朱永佑,张肯堂,吴钟峦 。
这三个人有多厉害:朱永佑,崇祯年间的吏部侍郎,张肯堂 。崇祯年间的福建巡抚,最厉害的是吴钟峦,虽说官职不高,但教育成果显赫,好多朝野名流,都曾是他的学生 。
这三位老师先后传授给朱之瑜的,除了传统儒家学问外,还有明末一门新兴学科:实学 。
实学,源起于宋代的“事功学派”,强调经世致用 。隆庆万历年间的杰出政治家高拱和张居正,都是实学的忠实信徒 。
这就好比武侠小说里,一个天赋秉异的苦小子,机缘巧合遇到了江湖顶级高手,获传独门武功秘笈 。朱之瑜的实学本事,也顺利层层升级 。很快声名鹊起,成了知名俊才 。
而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便是吴钟峦 。此人多才多艺,从财政税收到种地砍柴,样样本事都尽数传授 。除了这些独家绝技,他教朱之瑜最多的,就是坚定的信念 。经常用各种方法,磨练考验朱之瑜的意志,反复灌输给朱之瑜的,便是一个强大的信仰:不能忠孝,虽有经济之才,何益哉 。
正是这个强大信仰,支撑了朱之瑜一生的选择 。
在几位名师的悉心教育下,朱之瑜的能力突飞猛进,照当时苏松学政亓炜的话说,就是“文武全才第一” 。而真正见证朱之瑜这时期实力的,就是他已修炼得如火眼金睛的判断力:朝廷的橄榄枝抛来,邀他入朝做官 。但朱之瑜的回答却是冷冷俩字——不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