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耶胡达middo;阿米亥的评价如何?耶胡达middo;阿米亥是怎样一个人

如果说奥兹是中国读者最为喜爱的希伯来语作家 , 那么耶胡达·阿米亥则应该是中国读者最为喜爱的希伯来语诗人 。
阿米亥1924年出生在德国一个正统派犹太家庭 , 自幼接受犹太传统教育 , 在德语与希伯来语的双语环境中成长 。1936年随家人移居巴勒斯坦地区 , 先住在佩塔提克瓦 , 而后搬到耶路撒冷 。当时以色列尚未建国 , 耶路撒冷仍旧为英国人管辖 。与众多同龄人一样 , 阿米亥在青少年时代也受到了希伯来民族主义思想的浸染 , 但在巴勒斯坦这片土地上 , 他必须用德语代替希伯来语 , 并且时刻准备参军 , 为即将建立的以色列国家献身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 阿米亥加入了英军的犹太纵队 , 并参加过1948年的以色列“独立战争” 。阿米亥自50年代登上文坛后 , 用希伯来语相继发表了《现在和别的日子里》《两个希望之遥》《在公共花园》《并非为了记忆》《你本是人 , 仍要归于人》《就连拳头也曾经是五指伸开的手掌》等15部诗集 , 还发表有《并非此时 , 并非此地》等两部长篇小说 , 以及短篇小说集、戏剧与儿童文学作品 。此外 , 阿米亥还有许多译作面世 , 如在英语世界影响颇大的《耶路撒冷和我自己之歌》《阿门》等 , 收入其中的作品有的出自诗人自己之手 , 有些乃是诗人与其他译者、诗人如泰德·休斯等合作为之 。
阿米亥的诗歌是上世纪50年代以来以色列新诗创作的雄辩代表 , 同以色列的历史和政治进程具有鲜明的一致感 。他常说 , 所有的诗歌都是政治性的 。这是因为真正的诗表现的是人对现实的反应 , 而政治是现实的一部分 , 是正在形成的历史 。即使诗人写的是坐在玻璃房子里品茶 , 这也反映政治 。以色列自1948年建国以来 , 无法摆脱的一个重要政治因素便是战争 。几十年来 , 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相继经历了1948年的“独立战争”、1956年的“西奈战争”、1967年的“六日战争”、1973年的“赎罪日战争”、1982年的“黎巴嫩战争”等五次中东战争 , 经历了1987年和2000年的巴勒斯坦起义 , 还经历了2006年的第二次黎巴嫩战争 。阿米亥虽然在2000年9月便已经作古 , 但早在1948以色列“独立战争”时期 , 他便在犹太人的帕尔玛赫先锋队中作战 , 从此 , 便未曾停止过对战争的关注 。但是 , 他并没有从民族命运角度来赞美战争 , 歌颂战争;而是从人道主义出发憎恶战争 , 反对战争 , 表示“对于战争我无话可说 , 没什么可补充 。我感到羞耻”(《噪音使整个世界静默》) 。他一方面借助诗歌寻找战争记忆:“我的好朋友 , 1948年6月 , 在阿什杜德沙漠中 , 死在我的怀抱和他的鲜血里 。哦 , 我的红胸/朋友 。”(《噪音使整个世界静默》);一方面不住地剖析战争的无情 , 展现被战争损坏的个人 , 他在诗中写道:“一个男人——他儿子战死了——走在街上 , 就像一个子宫里怀着死胎的女人 。”(《噪音使整个世界静默》) 。
阿米亥生命中不可忽略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其在德国便形成的与生俱来的流亡犹太人的体验 。因此 , 在阅读阿米亥的诗歌创作中 , 我们不仅要关注他的以色列人身份 , 同时 , 也不能忽略童年时代的德国记忆对塑造阿米亥其人的重要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