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纪泽表现这么厉害为什么曾国藩一点也不高兴

一般来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人父母的都是希望自己儿女能聪明伶俐,学业有成 。现在的人是这样的,为子女上个好学校,找个好老师操碎了心 。其实,在古代更是如此 。在封建社会中,一般的百姓,如果不读书,就只有务农这一条路,不能鲤鱼跃龙门 。即使是官宦之家,遇到个不聪明的后代,还有可能败光自己的家产 。
但是,曾国藩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 。他曾经不顾父亲的反对,坚持不让儿子学习八股文,甚至对于参与科举考试也不是很在意 。甚至对于儿子是不是读书当大官,他也毫不为意 。此外,他竟然在信中告诫儿子,为人不要太聪明,也不要玲珑剔透 。他给曾纪泽、曾纪鸿的书信中,很是郑重地写道:
泽儿天资聪颖,但过于玲珑剔透,宜从浑字上用些功夫 。鸿儿则从勤字上用些功夫 。
为什么曾国藩不希望自己儿子太过聪明,不希望他们过于玲珑剔透呢?曾国藩没有明说,但根据他本人的经历和另外一些言行 。我们可以略微窥探一二 。
首先,过于玲珑剔透的人,很容易以此滋生骄傲自大的情绪,容易以此为自己的资本而不愿意下苦功夫 。曾国藩本人就是一个天赋并不高的人,他自幼苦读书,甚至流传过“比贼笨”的故事 。那是他在半夜读书,连梁上君子都听得累了,他却始终没有背下来 。但是若干年后,贼还是贼,曾国藩却做出了一番大事业,成为了朝廷不可或缺的人物 。
在执掌湘军的时候,曾国藩也始终是保持这个笨鸟先飞的态度 。他不求快,不求出奇制胜,倒是稳扎稳打 。他要求湘军不浪战,不打无准备之战,每次野外行军,必须牢牢扎好硬寨,首先防止别人偷袭 。他对于攻城,不求速成,往往包围一年甚至数年,直到对方精疲力竭,直到援军都被打散,这才赢得最后的胜利 。
他这种战法,被有些人不屑一顾,认为蠢到了极点 。但是,他是最为稳妥,也是对湘军损耗降到了最小 。对于剿灭太平军,那些讲究奇谋的将领们纷纷失败,反而是走得像乌龟一样的湘军,最后到达了南京,立下了不世之功 。
其次,过于玲珑剔透的人,对人对事往往沉不住气 。在湘军之中,甚至在满朝文武之中,比曾国藩聪明的大有人在 。比如前任两江总督何桂清,是少年天才,19岁就当考中了进士,41岁就当上了总督,学识地位远胜于曾国藩 。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在顺境中成长,往往听不见任何反对的声音,也听不得任何意见 。而且由于缺乏挫折训练,他很难从容面对失败 。本来他协助清军湘南湘北大营,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咸丰皇帝大喜过望,他本来就对曾国藩不放心,此时更是愿意将剿灭太平军的希望放在何桂清身上 。何桂清也洋洋自得地向他人表示:
东南半壁,似非鄙人不能支持!
然而,当李秀成、李世贤等太平军攻破江南、江北大营后,又进攻何桂清的住所所在常州时,从来没有受到如此挫折,遇到如此困难的何桂清竟然选择弃城逃走 。当时常州乡绅百姓跪着求他带领大家一起防守,他却让亲兵开枪打死了十几人才逃脱 。
何桂清的下场自然是被朝廷严惩,革去了任何职务,并在太平军平灭后被开刀问斩 。
再次,过于玲珑剔透,很容易非黑即白 。本来,世界上就很难得到绝对真理,世界上的人和事,绝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存在中间色彩 。最开始曾国藩不懂这个道理,在带军时与长沙特别是与江西官场闹翻 。直到后来因父丧而丁忧期间,读完大量黄老之术的书籍,最终变得圆滑而长袖善舞,为成功的事业打下了见识的基础 。
如果是做学问,玲珑剔透自然很好,这样可以不断追求真理 。然而作为带兵打仗的主帅,却不能过于玲珑剔透,甚至要揣着明白装糊涂 。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那还不如稍微愚笨点好 。这大概也就是曾氏不希望子女太过聪明,太过玲珑剔透的原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