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友梅在音乐教育方面的贡献,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宗师,萧友梅?

简述萧友梅的生平及他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的贡献

萧友梅在音乐教育方面的贡献,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宗师,萧友梅?

文章插图
萧友梅(1884~1940) , 中国音乐教育家 , 作曲家 。字思鹤 , 又名雪明 。1884年1月7日生于广东香山(今中山市) , 1940年12月31日卒于上海 。1901年赴日本入东京帝国大学学习教育学 , 同时在东京音乐学校学习音乐 。1909年回国 , 1912年赴德国入莱比 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理论  , 1916年以论文《十 七 世 纪 以 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研究》获得博士学位 。1920年回国 , 在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和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任教并担任领导 。1927年与蔡元培等人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上海国立音乐院 , 任教务主任 , 1929年改建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 由他主持校政 。他致力于音乐教育事业 , 为创立和发展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作出重要贡献 。
音乐创作
萧友梅在音乐创作和音乐学方面也有显著成绩 , 音乐作品主要有弦乐四重奏《小夜曲》(1916 , 为中国第一部重奏作品) , 钢琴曲《哀悼引》、《新霓裳羽衣舞》 , 大提琴曲《秋思》及《问》、《五四纪念爱国歌》等100多首声乐作品 , 音乐学著作主要有《和声学》、《普通乐学》、《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古今中西音阶概说》、《中国历代音乐沿革概略》等 。
教育贡献
二十世纪中国的音乐教育 , 萧友梅是最有贡献的人之一 。
“五四”以前 , 中国传统的音乐教育只限在文人的自娱性音乐方面 , 例如弹古琴他们只是作为修身养性的一种手段 。从事表演的活动 , 是由社会底层的“戏子”们担任的 , 至于京剧的“票友”是后来的事 。这些活动与“国民音乐教育”并不是一回事 。萧友梅1901年赴日本留学 , 在东京音乐学校学习钢琴与声乐 , 并在帝国大学学习教育 。1913年又到德国莱比音乐学院和莱比大学学习 , 取得博士学位后于1920年回国 。先后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专科、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和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任教 , 并担任领导工作 。在蔡元培的支持下 , 1927年在上海创办了国立音乐院 , 这是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院 , 为音乐教育事业与培养专业音乐人才奠定了基础 。
萧友梅还致力于编写音乐教材:有1924年的“风琴教科书”、1925年“钢琴教科书”、1927年的“ 小提琴教科书 ”等 , 著有“ 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古今中西音乐概说 ”和“ 中国历代音乐概略 ” 等学术论著 , 还创作了 “新霓裳羽衣舞”、“哀悼引”等作品 。
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宗师-萧友梅?
萧友梅在音乐教育方面的贡献,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宗师,萧友梅?

文章插图
萧友梅(1884—1940)是广东中山县人 。曾在日本学习音乐九年 , 又去德国专攻音乐八年 。1916年时 , 他在莱比锡大学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 , 这是中国音乐界的第一位博士 。1920年回国后 , 参与了“北大音乐传习所”和“国立音乐院”这两所学校的创建工作 , 它们都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重要的音乐教育机构 , 萧友梅一直担任“国立音乐院”(后改名为“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的行政、教学工作 , 直到他去世 。萧友梅对中国音乐的最大贡献在于音乐教育方面 。因此人们尊称他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之父” 。萧友梅还是中国专业音乐创作的先行者 。1916年他尚在德国留学时 , 就创作了钢琴曲、弦乐四重奏、军乐合奏曲等作品 。回国之后谱写的管弦乐《新霓裳羽衣舞》属于中国第一首管弦乐作品 。他的流传较广的艺术歌曲《问》发表于1922年 , 这首歌曲唱出了当时青年人对山河割裂、国家沉沦的忧虑 , 起伏的旋律中蕴藏着无穷的感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