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骑兵的作战能力怎么样?是怎么炼成的

重型骑兵他们是古战场的王者,是每一个君王最梦寐以求的豪华战士,几十万人的战场上,他们不过数千,却能威震三军,贵族勇士莫不以身在其中为荣,他们就是甲骑具装,人马皆甲的重型骑兵 。
中国专业骑兵虽诞生于战国,但在军队中比重不高 。赵国后期名将李牧重组军队时,骑兵有13000人,达到8%的战国最高比例,其余国家基本维持在1%,包括号称拥有百万雄兵的强秦 。步兵和车兵仍是各国的主力 。
战国中期之后,匈奴逐渐成为中国北方最具威胁的游牧势力 。西汉为与匈奴骑兵抗衡,大力推行国家养马政策 。汉文帝时可一次出动10万骑兵,汉武帝时更是达到了40万匹战马的顶峰 。
大多数西汉骑兵和匈奴骑兵都是轻骑兵,骑兵或有少量皮甲保护,马匹几乎没有任何甲胄保护 。西汉还有少量骑手穿铁甲的重骑兵,但是与后世的甲骑具装不能相比。
西汉骑兵马背上有平坦的鞍垫,主要的远射武器为弓和拉力较小的臂张弩,近战武器包括环首刀等短兵器和戟、矛等2到3米左右的长兵器 。长戟在春秋时期就已用于战争,随着骑兵扎刺技术的专业化,戟的回拉勾斫功能已无实际用途,东汉部分长戟侧深的小枝变成向上翘的钩刺 。
由于真正的马鞍和马镫尚未出现,骑兵在马背上缺乏牢靠的支撑,冲锋时需要用一只手控制战马,另一只手使用武器 。用长武器战斗,需举过头顶,由上向下刺杀,或者平刺攻击运动敌人的背后以及两侧之敌 。如果平端长武器正面冲刺,会因强烈的反作用力摔落马下 。
骑兵的发力自肩膀和肩肌,还不能依仗战马冲锋之势,否则易刺空失去重心而落马 。因为长兵器限制较多,弩发射较慢,西汉骑兵的武器应该是以弓和环首刀为主,臂张弩、戟和矛为辅 。
虽然处于中原骑兵的早期发展阶段,西汉骑兵装备已强于匈奴人:西汉兼备轻、重骑兵,战术手段丰富,尤其是重骑兵的强力突击是匈奴人完全没有的;汉骑的戟和矛对匈奴人的短武器也有长度优势;汉弩发射虽慢,但射程远高于匈奴人的弓,同时也有己方发射快的弓相配合 。
从汉武帝开始,西汉一改对匈奴的被动防御态势 。优势装备武装起来的汉军骑兵集团发挥机动优势,采取长途奔袭、迂回包围,分割遮断、强力冲锋等战略战术,于汉武帝在位中期连续大败匈奴,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一役当属漠北决战 。
公元前191年,卫青和霍去病分率5万骑兵深入漠北寻匈奴人决战 。卫青军出塞1千余里,与匈奴单于伊稚斜激战,杀敌19,000多人 。霍去病率军长驱2千余里,穿过沙漠,猛烈攻击匈奴左贤王部,并一直追击到狼居胥山(今蒙古乌兰巴托以东),斩杀北车旨王,俘获屯头王和韩王,以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和匈奴吏卒70,443人 。漠北一战,匈奴损失9万人,元气大伤,“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 。
为准备漠北决战,汉武帝几乎调动半个国家之资源,出征的战马加上“私负从马”共24万匹,数十万步兵转运辎重,保障后勤 。此战,汉军伤亡数万人,马匹损失10数万 。战后西汉财力不支,后备不足,汉武帝再无法发动同等规模的远征 。汉武帝后期,由于多年征战马匹消耗过多,骑兵不得不与步兵协同作战,受后者拖累,胜少负多,加之武帝战略失误,用人不当以及匈奴灵活的外交和军事策略,汉匈对峙格局形成 。
十六国南北朝重甲骑兵盛行
马鞍出现于西汉晚期 。鞍的前后两端翘起,中部明显凹下,是为鞍桥 。进入东汉,前后鞍逐渐增高,可以较好地包裹住骑手的臀部,骑兵在马背上有了稳定支撑与良好平衡,有利于运用正面冲锋战术,为骑兵重型化奠定基础 。三国时期甲骑具装似乎有了雏形,曹操在《军策令》提及:“袁本初(袁绍)马铠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 。不过当时马镫并未出现,重骑兵的实战能力值得怀疑 。在南北朝时期,马鞍的前鞍进一步增高,后鞍则变低,于中部形成一个较小的坡度,这样马鞍的较为舒适,骑手可一定程度的灵活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