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林风眠的评价是怎样的?对艺术界有着怎样的影响( 二 )


总的说 , 林风眠50 60年代的舞台人物画 , 侧重形式探索(如尝试立体分离的方法等) 。晚年的戏曲人物作品 , 也有形式探索的因素 , 但主要转向了精神方面 , 即借戏曲故事抒发他的情感 , 表达对善恶的态度 。50?0年代 , 戏曲人物较多保留着舞台形象与舞台空间特征:晚年则经常跳出舞台空间与舞台情节 , 只借助于舞台化的造型表现画家的情思与观念 , 而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注入其中 。这可说是林风眠对戏曲人物绘画的一大突破 。
1988年前后 , 林风眠多次以基督、修女为题作画 。水墨着色 , 方构图 , 以黑色的基调 , 线描退居其次 。林风眠早年不信仰基督 , 也没有见过关于他晚年入教或信教的记述 。为何临近90岁画起了宗教题材?一般而论 , 《基督》应是他的借写之作 , 即借这一题材表达他的人生体验:受难的和在受难中升华自己精神的体验 。
1989年的《恶梦》、《痛苦》、《屈原》把上述主题推到了极点 。《恶梦》和《痛苦》都是横幅 , 宽1.5米以上 , 在林风眠的水墨绘画中均为罕见的大幅 。
这几件作品 , 是早年《人道》、《痛苦》、《悲哀》主题的重现 。画家晚年的创作仿佛又回到了青年时代 , 甚至比青年时代愈加强悍和勇毅 。悲哀已不多 , 孤寂的抒情也一扫而光 , 只有涛声般的沉吟与响雷般的呐喊 。对这一巨大的变化 , 我们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春晴》、《江畔》、《仕女》等 。著有《中国绘画新论》 , 出版有《林风眠画集》等 。
【关于林风眠的评价是怎样的?对艺术界有着怎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