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就是说,如果光绪破格将康擢拔为军机大臣, 或置于内廷备为顾问, 以康原来的官位低微, 的确会惹人窃议 。若光绪对此心存顾忌, 似可将康安插在一个权责较总署章京上行走较重的位置, 让康从旁襄赞新政, 但他没有这样做 。
可以说,光绪帝并不是完全听从于康有为的,而南海先生也不可能在百日维新中完全操纵光绪帝,成为光绪帝最终唯一可托之人 。1898年7月26日, 光绪降旨改上海《时务报》为官报, 派康有为督办其事 。此举无异将康调离北京, 此举正配合康文字、识见上的优长, 可算是一个量才用人的合理决定 。
但光绪帝也并不是完全不想重用康有为,然而在其的激进形式下,戊戌变法走到了一条不太理想的状态中 。一系列的人事变动直接触动了满洲贵族的利益,慈禧太后在变法初的底线也不断被挑战 。
人事上如此大的动作, 守旧大巨人人自危“寝不安,食不保” , “焦急欲死者, 惟有诅谤皇上, 痛骂康有为而已 。”(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如此, 京城中, “ 上自王公下自士咬, 众口哗然, 谣言四起… … 朝野议论, 无处不谈康有为内言传于外、外言又传于内, 愈出愈奇”(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种种不利谣言, 全部指向康有为,自然也很快传到身在颐和园但时刻关注新政进程的慈禧耳中 。
光绪帝七月二十九日(1898年9月14日)去颐和园,企图说服慈禧太后同意开懋勤殿,以安置康有为等人 。然光绪帝此举完全失败了 。据《光绪二十四年京官召见单》,七月三十日(9月15日),即光绪帝到达颐和园的次日,召见袁世凯的前一日,光绪帝破例地召见了新任军机章京杨锐 。在此次召见中,光绪帝颁下了一道密诏:
“近来朕仰窥皇太后圣意,不愿将法尽变,并不欲将此辈老谬昏庸之大臣罢黜,而用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以为恐失人心 。虽经朕累次降旨整饬,而并且有随时几谏之事,但圣意坚定,终恐无济于事 。即如十九日之朱谕,皇太后已以为过重,故不得不徐图之,此近来之实在为难之情形也 。朕亦岂不知中国积弱不振至于阽危,皆由此辈所误,但必欲朕一旦痛切降旨,将旧法尽变,而尽黜此辈昏庸之人,则朕之权力实有未足 。果使如此,则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他?今朕问汝,可有何良策俾旧法可以全变,将老谬昏庸之大臣尽行罢黜,而登进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而又不致有拂圣意 。尔其与林旭、刘光第、谭嗣同及诸同志等妥速筹商,密缮封奏,由军机大臣代递,候朕熟思,再行办理 。朕实不胜十分焦急翘盼之至 。特谕 。”
给一军机章京下达密诏,在清朝是很不寻常的举动 。然仔细地分析密诏,似可以清晰地看出光绪帝与慈禧太后之间的冲突及其原因 。在此密诏中,光绪帝两次提到了“议政”,即设立懋勤殿,两次提到了“通达英勇之人”,提到了慈禧太后的反对理由,即“恐失人心”;提到了“十九日之朱谕”,即罢免礼部六堂官,慈禧太后当面向光绪帝表示其反对意见,即处理“过重”;提到了“朕之权力”,也就是光绪帝在任免人事上权力有限;最核心的一句是“朕位且不能保” 。根据上引密诏的提示,可以想像七月二十九日光绪帝与慈禧太后争论的场景,并可得出三点结论:
一、光绪帝向慈禧太后提出了建立议政机构的意见,也可能提出了由康有为及其党人参加或主持此议政机构的意见,慈禧太后则提出了对罢免礼部六堂官的指责;
二、光绪帝的政治权力相当有限,对建立议政机构、重用康有为及其党人以及罢免大臣,“实有未足”;
三、慈禧太后警告光绪帝,若其越出权限,其皇位“不能保” 。光绪帝的密诏仅命杨锐等人出谋划策,即如何能够“全变”,而不拂慈禧太后之意 。
- 成语好借好还,再借不难的解释、出处及用法
- 他借钱从来不花,全部锁在柜子里,按时还款,后来成亿万富翁
- 建安五年衣带诏竟与孙策遇刺有着莫大关系!
- 项羽借着巨鹿之战崭露头角之时刘邦在干什么
- 邓家佳整容了吗邓家佳整容前后图片
- 揭秘:草船借箭时曹操为何不射火箭
- 李彩桦老公是谁盘点李彩桦风流图片
- 清除手机病毒?手机病毒清除方法
- 清初重臣明珠如何自救:巧妙借助政敌洗脱嫌疑
- 康有为自不量力:无一兵一卒却想废慈禧杀荣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