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初诸侯的派系分野
洪武三年(1370)底,明朝封六公、二十八侯、二伯,公、伯数量较少,不足以言派系 。二十八侯依次为汤和、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华云龙、顾时、耿炳文、陈德、郭子兴、王志、郑遇春、费聚、吴良、吴祯、赵庸、廖永忠、俞通源、华高、杨璟、康茂才之子、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韩政、黄彬、曹良臣、梅思祖、陆聚 。位次前后,关乎地位高低,而排位的标准是什么呢?
一眼看去,这个排序既不按官职高低,也不按俸禄多少,而是按照加入红军的早晚顺序,分组排定 。这一原则,使出身濠州的旧将十四人位居前列 。无论是位高名重的水军首领廖永忠,还是对红军立足江南作出决定性贡献的康茂才,以至军中最骁勇善战的大将傅友德,都只能排在大量平庸战将的后面 。濠州红军、巢湖水军、渡江后降将三大派系,泾渭分明 。
朱元璋在濠州红军中稍属后起,二十八侯的前十四人中,既有先为同列后为下属的,也有直接投奔朱元璋的 。若以归属朱元璋的顺序论,唐胜宗、陆仲亨等年轻随从最早,郭子兴、王志、费聚等老牌红军直到甲午年(1354)才改属朱元璋统领,郑遇春、吴良、吴祯直到这一年才加入朱元璋所部红军 。这个顺序与封侯位次非常吻合,只有排名首位的汤和是例外 。汤和本是资历最老的红军高官,但很早就与朱元璋深相结纳、甘为下属,又有封公之勋,只是因有过而仅得封侯,理应置于诸侯第一位 。总之,濠州旧将内部的位次,是以归属朱元璋的“从龙”次序为主,以在红军中的资历为辅 。
十四人中,有十一人来自濠州的附郭县钟离县,三人来自定远县 。元代的濠州,下辖钟离、定远、怀远三县,濠州红军是先起于定远、后据濠州的,所以诸将无论来自钟离还是定远,都可称为濠州人 。后十四人,绝大多数也来自淮西地区,但皆非濠州人 。籍贯是否一个关键因素?朱元璋是钟离县西乡人,与费聚、王志、顾时尤属近邻同乡,但这些人的位次都在定远县人华云龙之后 。六位公爵中,除徐达是钟离县人,李善长、常遇春、冯胜来自定远县、怀远县,李文忠、邓愈更是来自泗州的盱眙县、五河县 。可知与朱元璋同乡,乃至籍贯钟离县、濠州乃至“濠泗”,只是一个自然现象,而非“评分标准” 。
六位公爵中,徐达之外的其他五位,是在甲午年(1354)秋南下滁州到乙未年(1355)夏渡江前夕才归属朱元璋的,居然晚于上述十四人 。乙未年(1355)夏红军渡江,一举奠定立国基础 。后来,濠州旧部与在江北新加入红军者,皆称“渡江旧人”,明初君臣常以“从朕渡江”“从上渡江”为标榜 。“渡江旧人”,是否也是一项关键指标?
红军能渡江,是因为乙未年春巢湖水军的介入 。与常遇春、冯胜等小股势力相比,巢湖水军兵多将广,诸将长期占据高位,在建国历程中多次发挥关键作用 。可是,巢湖诸将没有人跻身公爵,在后十四人中仅有赵庸、廖永忠、俞通源、华高四席 。诚然,巢湖水军的主要头领廖永安、俞通海、赵伯仲、张德胜等在洪武三年(1370)时已离世,剩余代表人物是他们的兄弟子侄 。
可是,这些幸存者的官位和战功,远远高于唐胜宗、陆仲亨、王志、郑遇春等人,所得封赏极不相称 。对此,朱元璋解释道说:“御史大夫汤和……嗜酒妄杀,不由法度 。赵庸……乃私其奴婢,废坏国法 。廖永忠……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向,以徼封爵 。佥都督郭子兴,不奉主将之命,不守纪律,虽有功劳,未足掩过 。此四人,止封为侯 。”
所谓“止封为侯”,言下之意即四人皆有封公资格 。其实,汤和、郭子兴两位濠州旧将功绩平平,只是资历特深,而确实劣迹斑斑 。赵庸、廖永忠两位巢湖旧将,则全凭战功,“私其奴婢”“徼封爵”等罪名,明显是欲加之罪 。封侯同时,有六人与诸侯同受重赏但不得封,前二人就是来自巢湖水军的汪兴祖和金朝兴 。显然,同为“江北旧人”中较晚加入红军者,巢湖水军受到了刻意的压制,与常遇春等江北新红军的待遇相去甚远 。
- 朱元璋七次招降此人,还让他妹妹成为王妃
- 朱元璋发明了两种酷刑第一种听到竟直接吓死!
- 丑的无法想象!怪不得画师们会被朱元璋杀掉
- 沈万三是有多少的财产才会遭来朱元璋的猜忌
- 朱元璋想增加人口,刘伯温用四个字解决
- 蓝玉为何一定要死朱元璋杀他还有个原因很重要
- 明朝开国第一功臣究竟是谁?朱元璋是怎么评价的
- 香梨会不会打蜡 香梨有打蜡怎么清洗
- 赵匡胤和朱元璋都想迁都到此这块地有什么好
- 沈万三为何被朱元璋整竟因在皇帝面前炫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