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水军只比常遇春等人晚一点点加入红军,但投奔对象不同 。甲午年是朱元璋早期发迹的关键时刻,对此他回忆:“倡农夫以入伍,事业是匡,不逾月而众集,赤帜蔽野而盈冈 。率度清流,戍守滁阳 。”后来又回忆:“率二十四锐者南游定远 。忽有义旅来归者三千,率练之 。六月,取横涧山,破义兵营,得军二万余 。入滁阳,葺城以守之 。”朱元璋从三千、二万中分得相当部分,遂得独力南下滁州,一个包括徐达等旧属和李善长等新人的核心群体就此成型 。
不久,上级将领陆续来到滁州,朱元璋遭到猜忌、削弱,但私属班底没有拆散,并且以红军某部首领的身份接纳了邓愈、常遇春等人 。乙未年(1355)夏,濠州红军接受了龙凤政权的任命,朱元璋在军中位列第三,巢湖水军就是在此之后来降的 。巢湖水军实力雄厚,投奔的是这支红军而非朱元璋,此时双方不可能建立私人归属关系 。等丙申年(1356)朱元璋夺得全军领导权后,其他濠州旧将或巢湖水军乃至新投降者,无论怎么衷心拥戴,也来不及建立微时慧眼识英雄的私人关系了 。所以,“渡江旧人”的关键不在“渡江”,而在“旧人”,即在朱元璋名位不彰时的“从龙”关系 。
甲辰年(1364)朱元璋初创卫所时,各卫主官可考者二十一人,其中濠州旧将十五人,江北加入者有丁德兴、吴复、金朝兴三人,渡江后加入者有傅友德、康茂才、朱亮祖三人 。洪武三年(1370)封侯时,除孙兴祖、蔡迁已死,沐英年位尚低,其他十二人全部封侯,即诸侯前十四人中汤和、周德兴之外的十二人 。显然,王志、郑遇春这些中级将领封侯,凭靠的正是甲辰年(1364)任指挥这个资格 。但是,其他六人中,除丁德兴已死,连渡江后加入的三人都封侯了,江北新加入的吴复、金朝兴却未封侯 。
二人本系元军将领,值得关注 。卫所选簿提及明朝建国前加入红军的方式,有“从军”、“归附”、“归附从军”等用语,“归附从军”仍属“归附”,很多军人是在明朝建立后投军的,算“从军”,有些早在渡江前加入的,仍算“归附” 。其中关键,不在于参军早晚,而在于加入红军以前的身份,到底是平民或反元自立者,还是属于其他阵营的军人 。勋贵的出身也严格区分为“从军”和“归附” 。《明功臣袭封底簿》记录了八位明初勋贵的出身,其中吴复为地方义兵将领,康茂才为元军将领,俞通源为其他红军系统的将领,常遇春则“原隶群盗刘聚部下,闻太祖驻兵和州,领众十人来归” 。
这四人都在此前加入了其他组织,接受了其他阵营的任命,无论是主动来投奔还是被俘投降,都只能算“归附” 。其中只有费聚、常遇春较为特殊,前者是以老红军而非来降者的身份投靠朱元璋,关系亲密;而后者只身来投,易于与朱元璋建立私人从属关系 。
按此标准,江北新加入者可分两类 。根据史料判断,李善长、李文忠、冯胜、邓愈皆为“从军” 。而丁德兴的传记中注明“城口归附” 。吴复投朱元璋后,“察其底里,无他,俾领前驱” 。《明太祖实录》中巢湖水军主将廖永安、俞通海的官方传记注明为“降” 。诸将必皆属“归附” 。吴复、丁德兴与巢湖诸将同遭压制,说明“从军”和“归附”出身,也是重要指标 。
总而言之,加入红军阵营的早晚、“从军”与“归附”的差别,乃至籍贯是否濠州等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勋贵封赏 。但归根到底,与朱元璋确立主从关系的早晚,是决定勋贵排名的主要指标 。“渡江旧人”中的“从军”者,形成了与朱元璋关系最亲密的第一圈层,不妨概称为“濠州从军”者,其中包括以私人关系和超群战功跻身于此的常遇春 。“渡江旧人”中的“归附”者,一般籍非濠泗,与朱元璋的私人从属关系不彰,洪武三年(1370)封赏时受到压制,形成了第二圈层,可称“江北归附”者 。渡江后投降的将领,能在明初勋贵中占有一席之地,要么依靠战功,要么依靠率领大队人马归降,概属“归附”者且与朱元璋私人关系淡薄,构成了第三圈层,可称“渡江后归附”者 。濠州从军者构成了公爵的全体和侯爵的前半部分,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
- 朱元璋七次招降此人,还让他妹妹成为王妃
- 朱元璋发明了两种酷刑第一种听到竟直接吓死!
- 丑的无法想象!怪不得画师们会被朱元璋杀掉
- 沈万三是有多少的财产才会遭来朱元璋的猜忌
- 朱元璋想增加人口,刘伯温用四个字解决
- 蓝玉为何一定要死朱元璋杀他还有个原因很重要
- 明朝开国第一功臣究竟是谁?朱元璋是怎么评价的
- 香梨会不会打蜡 香梨有打蜡怎么清洗
- 赵匡胤和朱元璋都想迁都到此这块地有什么好
- 沈万三为何被朱元璋整竟因在皇帝面前炫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