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元任有着哪些研究理论?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人才培养
赵元任博学多才,既是数学家,又是物理学家,对哲学也有一定造诣 。然而他主要以著名的语言学家蜚声于世 。他从1920年执教清华至1972年在美国加州大学退休,前后从事教育事业52年 。中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朱德熙、吕叔湘等都是他的学生,“给中国语言学的研究事业培养了一支庞大的队伍”,可谓桃李满天下 。
汉语研究
区分字调语调
“字调” 这个名称是赵元任初创的,其所指与汉语语言学和语言教学中所说的“ 声调 ” 基本相同 。赵元任清楚地认识到字调、连读变调、句调不是一回事,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对字调、 语调的关系逐渐有了明确的阐述,提出了三个著名的比喻——“ 橡皮带 ”、 “ 代数和 ” 、“ 大波浪与小波浪 ”。这些比喻给汉语语调研究指出了一条捷径 。
重视对汉语连读变调与轻重音的研究
赵元任对现代汉语轻重音的研究是开创性的。他提出汉语口语不是读书腔,也有重与轻,而且轻重音在汉语的语调中非常重要 。赵元任在研究中几乎提到了汉语里的各类轻音,并有所区分,基本涵盖了我们今天常说的词重音、句重音、轻声、可轻声、语调轻音、结构轻音等现象 。赵元任还注意到了汉语轻重音不同于西方语言的地方,并看到了重音的相对性 。
提出汉语语调构造雏形
赵元任出了自己新的三分式结构:调冠—调头—调身,其中调身包含了调核和调尾两部分 。赵元任指出汉语语调可以分段来处理,除引入语调构造观以外,赵先生还为汉语语调引入和新创了实用的标调符号 ,这些符号是赵元任考虑到汉语的特点及语调的普遍性而创制的 。
对汉语语调进行形式——功能的划分
赵元任首先将语调分为“中性语调 ” 和“ 口气语调 ”,他还按照“ 体式 ” 把口气语调分成 40种,每一种体式对应着一种或几种“ 功用 ”。前 27种“ 以音高跟时间的变化为主要的成素 ” ,后 13种“ 以强度跟嗓子的性质为主要的成素 ”。另外,赵元任还将语速的快慢作为语调的一个构成要素(属于时间范畴) 。
指出“ 未来 ” 语调研究的方向方法
在汉语语调研究方面 ,赵元任指出语助词还应当系统研究,语调研究的语料来源和分析依然存在问题,标调的符号有待改善,语调分类或可再细,应该加强语调共性研究 。这些方面,在今天基本上仍然是语调研究中没有解决、 亟待解决的问题 。尤值一提的是,赵元任非常重视语助词在语调中的作用 。
音乐创作
赵元任的音乐创作,突破了“学堂乐歌”借用外国乐谱填词的模式,开始完全由中国人独立作曲作词,使中国近现代音乐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他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当之无愧的先驱者之一,是我国20世纪20年代优秀的作曲家 。
赵元任的音乐创作活动虽然开始于“五四”运动以前,但主要集中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他的音乐创作主要分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五四”运动以后的20世纪20年代,代表作有歌曲《劳动歌》、《卖布谣》、《教我如何不想他》、《上山》、《听雨》、《也是微云》和合唱曲《海韵》等 。这些歌曲和他此前创作的部分作品,共14首歌曲,收集在由商务印书馆于1928年出版的《新诗歌集》中 。20世纪30年代是赵元任的第二个创作时期,代表作有《江上撑船歌》、《西洋镜歌》等 。他还为陶行知等人的许多儿童诗谱写了歌曲,如《手脑相长歌》、《儿童工歌》等,收集在《儿童节歌曲集》(1934)和《晓庄歌曲集》(1936)等作品集中 。
赵元任在艺术上勇于创新 。他创作的歌曲,音乐形象鲜明、风格新颖、旋律优美流畅,富于抒情性 。从内容上看,他的作品多以“五四”以来的新诗为题材,既有时代特点,又有民族风格 。从形式上看,他的作品既有效地运用了西方音乐创作技法,又创造性地吸收了我国传统音乐的宝贵经验 。他的声乐作品艺术水平较高,对我国近现代音乐创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许多作品流传至今,成为音乐院校教学和音乐会上经常表演的曲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