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鼠疫的危害有多大那场灾害到底有多恐怖

史学界普遍认为 , 明朝末年那场席卷华北地区的鼠疫 , 是压倒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 尤其是上海交通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曹树基与李宇尚提出“老鼠亡明”的观点后 , 这一观点更加深入人心 , 为更多的人所接受 。
据史料记载 , 明朝末年旱灾频发 , 仅万历期间就发生过三次大旱灾 , 每一次都引发过鼠疫 , 崇祯十四年的那场大旱 , 更是历时四年之久 。
旱灾造成的直接结果是出现大量逃荒的难民 , 人没吃的 , 老鼠也没吃的 , 也要逃荒保命 , 随着难民到处迁徙 , 寄生在老鼠身上的鼠疫杆菌 , 就这样传给了难民 , 传播到了更广阔的区域 。
1644年明末形势
有人曾目睹过这样一幅骇人的景象:崇祯十四年夏天 , 在内陆地区突然出现大群大群的老鼠 , 它们互相咬着对方的尾巴 , 视死如归地渡过大江大河 , 进入安徽河南河北等地 。
大旱加上寒冷(随着万历四十六年广东的一场大雪 , 明朝遭遇了一个“小冰河期”) , 粮食减产非常严重 , 饿得难受的灾民先是挖老鼠洞穴中的粮食来吃 , 接着又吃老鼠的尸体 , 终于导致鼠疫大暴发 。
恐怖的景象首先是从山西开始的——“万历八年 , 大同瘟疫大作 , 十室九病 , 传染在接踵而亡 , 数口之家 , 一染此疫 , 阖门不起” 。
大同首当其冲之后 , 疫情很快扩散至山西全境 , 接着向周边省份传播 , 崇祯十年传到了陕西米脂 , 也就是李自成的家乡 。
鼠疫给米脂带来的惨景 , 并不亚于大同 , 病者先是腋下和大腿间生一个硬包 , 然后吐血而死 , 服药无效 , 亲友们即使有活着的 , 也不敢问吊 , 有人一家死绝 , 无人收葬 。
崇祯皇帝 , 朱由检(1611年—1644年)
据《明史》记载 , 崇祯十四年 , 鼠疫传到北京大名府 。
那年春天开始 , 大名府就没下过一滴雨 , 地里的麦苗被蝗虫吃光 , 加上鼠疫大行 , 饿死人无数 。
【明末大鼠疫的危害有多大那场灾害到底有多恐怖】督催漕运的户部给事中左懋第心急如焚 , 在途中给朝廷上疏说 , 他从静海抵山东临清 , 见人民饿死者三成 , 因瘟疫而死者三成 , 剩下的四成只好为盗 , 米价疯长 , 一石米竟然要二十四两银子 , 人死后马上就成了活人的食物 。
当年七月 , 北京在劫难逃 。
在北京 , 鼠疫引起的病症叫“疙瘩病” , 人身上一旦出现一块隆起的肉就没救了 , 活不过一个时辰 , 北京人因此而死的达十分之四五 。
这是夏秋两季的情景 , 到了春天情况更为严重 , 发病症状是呕血 , 一呕就死 , 有的一家数口全部死绝 。
没多久 , 瘟疫又传到了天津 , 很多人早上染病晚上就死了 , “排门逐户 , 无一保全” 。
明末农民起义
崇祯十六年 , 疫情进一步加剧 , 北京及周边地区同时大爆发 , “病者吐血如西瓜水立死” , 北京城中每天死亡人数超过万人 , 运送棺材出城的队伍把城门都堵了 , 通州和昌平等郊区的疫情也大同小异——“见则死 , 至有灭门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