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唐朝历史上最具智慧的三大能臣都是何人?

一般人,只能看见已经发生的事,而不能预见事情的发展趋势;而聪颖的人闻言则能听出弦外之音,遇事则能明辨事情的本质 。存世近290年的大唐不知有多少聪明人,因此这里仅提三位难免片面,只能算作一家之言,仅供探讨!
李世勣
李世勣,原名徐世勣,公元616年(隋炀帝大业十二年)17岁时参加义军,先后为翟让、李密之将,618年被唐高祖李渊赐姓李;又因父亲被挟持,一段时间投靠过窦建德;后终为唐太宗所用,跟随太宗南征北战,出生入死 。唐太宗去世后,为避李世民之讳,又改名为李勣 。他是大唐二十四功臣之一,他的显赫的功绩就不一一赘述了,且选几件事来看看其过人的鉴识与谋略 。
公元649年,唐太宗临终嘱托太子李治时,如此评价与取断李世勣的:李世勣才智有余,但是太子对他无恩,恐怕以后很难让他怀服;现在我罢黜他,让他立刻出行,等到我去世以后,你就重用他征召他为仆射;如果他徘徊观望,就立刻处死他 。读史者读到这,应记住太宗曾经燃自己的胡须给生病的李世勣做过药引子,而且在公元641年曾经将李世勣誉为大唐的万里长城(史载李世勣任并州大都督十六年,令行禁止,民夷怀服) 。五月戊午日,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李世勣为叠州都督,李世勣受诏后,连家都不回直接去叠州(叠州距离京城一千三百四十里)赴任 。史书评价:“太宗以机数御李世勣,世勣亦以机心而事君 。”
【揭秘:唐朝历史上最具智慧的三大能臣都是何人?】 帝王看似随手的一步棋,其实立生凶险,如果出口怨恨或徘徊迟疑,就要被“当杀之耳” 。因而此时若无过人的才智,若无拨开迷雾看清本质的能力,不能以机诈对机诈而一着不慎,就极有可能身死家亡 。后人读史至此,也替李世勣捏一把汗;好在李世勣看透了太宗的用心,采取了最合理的方法得到了最好的结果 。六年后,李世勣又面临着一个极难决断的选择 。当时唐高宗一门心思地要立武昭仪为皇后,但是又遭到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大部分大臣的极力劝谏甚至明确反对,高宗李治也一筹莫展 。有一天,李世勣觐见时,高宗问他:“朕欲立武昭仪为后,遂良固执以为不可 。遂良既顾命大臣,事当且已乎!”李世勣回答“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
李世勣一定剖析过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尽管反对者居多,但是在武昭仪蛊惑下的李治立武为后的决心也同样坚定(只不过性格温和的高宗一时找不到突破口而已),李治毕竟是大唐皇帝呀!况且当时幕后的武昭仪也是动作不断且出言出手狠毒异常,李世勣一定听人说过躲在簾中(以后可要从簾后走出大开杀戒)的武昭仪对极力反对立她为后的褚遂良的咆哮“何不扑杀此獠” 。因此李世勣在分析时势后,也只能说出此句;当然如果没有这句话,是否就没有武后,是否就没有后来差点颠覆大唐的武则天呢?当一个个顾命大臣或大唐忠臣被武则天用各种方式处死时,李世勣却能善其身,更能寿终正寝了 。
而当司空、太子太师、英贞武公李世勣病危时,高宗将李世勣所有在外的子弟召回侍疾(高宗真的很感激他) 。在其病重之时,只要是皇帝或太子所赐予的药,他就吃,要是自己的子弟迎医进药,他都一一拒绝 。他说:“吾本山东田夫,遭值圣明,致位三公,年将八十,岂非命邪!修短有期,岂能复就医工求活!”然后对他的弟弟李弼说:“吾自度必不起,故欲与汝曹为别耳 。汝曹勿悲泣,听我约束 。我见房、杜平生勤苦,仅能立门户,遭不肖子,荡覆无馀 。吾有此子孙,今悉付汝 。葬毕,汝即迁入我堂,抚养孤幼,谨察视之 。其有志气不伦,交游非类者,皆先挝杀,然后以闻 。”从此不再说话,十二月戊申日去世 。至于高宗如何悲痛,又如何将他的坟墓建成阴山、铁山与乌德鞬山的形状来表彰他破突厥、薛延陀的功绩,就不必多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