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期间的肥皂大战是什么样的国货是怎么打败跨国公司的

肥皂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必备品,这种生活用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宋朝时期我国就出现了肥皂,也叫“肥皂团” 。不过现代肥皂是从西方传来的 。民国初期,我国制皂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广州、汉口、青岛、大连等地都有一批著名企业,肥皂制造业的中心是上海 。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人经营的五洲药房接办了原德国人创办的上海固本皂厂,中国新药业先驱项松茂于1921年建立了五洲固本皂厂,留用外国技术人员,锐意经营,大力改进质量,所生产的固本牌肥皂胜过了进口货 。
1925年,五洲固本皂厂又收买了中华兴记香皂厂,新增透明皂等多种产品,该厂遂成为国内最大的制皂厂 。五洲厂的产品先后获得了美国旧金山世界博览会银奖和日本东京大正博览会三等奖 。
1928年,五洲拨出资金50万元另组银产公司(类似今天集团公司里的投资部门)附设于公司内,收支独立,自负盈亏 。公司资本总额再增至150万元,职工由最初的30余人逐年递增至400余人 。随着五洲业务的发展,项松茂打造了一个肥皂帝国,项本人也被誉为“肥皂大王” 。
五洲的壮大严重威胁了当时上海滩的肥皂市场霸主英商祥茂肥皂(联合利华公司前身) 。双方在激烈的角逐中,五洲一举击败了联合利华,使五洲固本肥皂成为当时最负盛名的畅销产品,大涨国人热情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这场精彩的肥皂大战吧!
这场肥皂大战交战的一方是世界级托拉斯、英国利华兄弟公司(即今天的联合利华公司),另一方则是刚刚发展起来的中国民族医药企业五洲大药房 。
英国利华兄弟公司是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工业巨无霸,在肥皂工业中更处于领先地位 。上海开埠后,利华兄弟就在上海投资兴办制皂企业,并吞并了系列小制皂厂,发展成为远东最大的制皂厂 。
五洲大药房创办于1907年,由沪上巨商黄楚九、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夏瑞芳等人出资创办,主打产品为利用中国传统中药研制而成的各类补药 。1911年五洲大药房聘请项松茂担任总经理 。
项松茂出任总经理后,一方面继续进行各类中药产品的开发,另一方面也在西药业务上积极加以开拓 。但当时中国西药力量薄弱,即使五洲大药房这样的大店,其制作的西药也不过是利用进口原料进行加工而已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中国涌起了抵制洋货、振兴国货的热潮 。一直想以实业救国的项松茂决定设厂自行研制西药,以与西方药厂相抗衡 。
当时恰好有德国商人要将设在徐家汇的肥皂厂出售,项松茂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将其盘下 。项松茂的考虑是,该厂机器设备齐全,购入后制作肥皂可以打破西方对中国肥皂市场的垄断 。此外,制皂的一些设备也可用来制作药品 。在盘下肥皂厂后,项松茂即将五洲大药房制作西药的工作间全部迁入肥皂厂内,并将厂名定为“五洲固本皂药厂”,分设制药与制皂两部 。
但项松茂却没有获得制造肥皂的技术 。肥皂厂的德国商人只售卖机器,对制造肥皂的工艺却严加保密 。于是,项松茂从人才着手,网罗了一批化工系大学毕业生担任技术骨干,予以高薪,进行肥皂研制工作 。为了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还设立松茂小学,凡职工子弟均可入学;设立医疗处,为员工提供医疗服务等 。
为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项松茂还特意派遣肥皂制作部主任乔装打扮,潜入设在上海的利华兄弟肥皂厂当了9个月的工人,刺探出其技术上的秘密 。这样,经过多重努力之后,项松茂成功研制出高质量的肥皂,并定名为“固本肥皂” 。
固本肥皂问世后,其最大敌手自然是英国利华兄弟公司的祥茂肥皂 。在原料上,利华兄弟公司遍布全世界的种植园,能为其提供质优价廉的原料 。而在制作肥皂的重要材料烧碱上,利华兄弟公司也得到了英国公司优惠价格的支持 。此外,利华兄弟公司所拥有的财力与技术,这些都不是五洲固本皂药厂所能匹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