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的一生中抱憾终身的事情是什么?

宋太祖赵匡胤以职业军人而成为大宋帝国的开创者,职业的敏感令他对国家首都选址上的致命危机看得十分透彻 。他也曾试图以迁都洛阳来化解危机,然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在种种不可预知因素的羁縻下,赵匡胤的努力付与东流,没能化解国家的致命危机,留下了终生憾事 。
1、为何迁都?
公元976年三月,宋太祖赵匡胤留大臣沈义伦、王仁瞻留守东京汴梁,自己则率晋王赵光义等群臣前往西京洛阳 。此时的宋王朝已经统一了除北汉以外的整个中华,实现了晚唐以来二百多年未有的大一统局面 。尽管北方仍有强邻契丹,但北宋开国十六年来,国力日强亦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一手开创北宋基业的赵匡胤却有着一份难得的清醒与忧患,职业的敏感令他深深意识到宋王朝首都的选址存在致命危机,因此赵匡胤提出迁都洛阳 。宋太祖迁都洛阳的想法绝非心血来潮,主要基于如下考虑:
第一,幽云十六州的丢失迫使宋太祖必须认真考虑首都的选址 。幽云十六州是中原农耕民族赖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屏障,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历史上,从春秋时的燕、赵开始,幽云十六州历来是阻击南下胡马的地理要冲,故幽云十六州在防御北方游牧民族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公元936年,著名的儿皇帝石敬瑭把幽云十六州之地割让给契丹,中原门户从此洞开 。由于没有幽云十六州的战略屏障,中原王朝北部边防长期无险可守,契丹铁骑可以轻易驰驱于坦荡如砥的华北平原,昼夜之间即可饮马黄河,直指汴梁 。宋朝开国后,赵匡胤至死不忘收复幽云故地,但鉴于契丹的强大,北宋并无必胜的把握,故赵匡胤对北向用兵一直持谨慎态度 。这个微妙的心态进而对首都的选址产生了深深的影响 。如果把北宋王朝比喻成一个家庭,那么幽云十六州就是家的大门;既然大门掌控在别人手中,卧室门就必须要异常坚固,否则家是非法住的 。这或许是赵匡胤迁都的潜意识原因 。
第二,北宋首都汴梁的选址存在致命劣势 。自古以来首都的选址要通盘考虑军事、经济、地理等要素 。军事上要求首都所在地既能制内,又利于御外;经济上要能基本解决物质需要;地理位置上要求首都位于王朝管辖范围的中心地区,或有通畅的水陆交通线路通向四面八方,同时要有天然屏障、形势险要 。北宋首都汴梁的主要的优势是居“天下之要会”,汴水河渠连接江淮等地,经济富庶,但其缺点是军事上地处平原,无险可守,难以御外 。汴梁在历史上历来是四战之地,战国时魏国即定都于此,但熟悉战国历史的人们都知道,魏国的最终亡国,首都汴梁不得地利是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汴梁作为经济中心可行,但作为政治军事中心条件尚不完全具备 。
第三,洛阳成为首都的先天优势 。洛阳的地理位置比开封优越得多 。从地形上看,洛阳不仅位居“天下之中”,且坐拥山川之险,四周群山环绕,背负邙山,面临洛水 。东有成皋,西有崤函,北通幽燕,南对伊阙,“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同时,洛阳交通便利,漕运便捷,历史上素为建都首选,号称“九朝古都” 。正因为如此,宋太祖才有了迁都洛阳的念头,其出发点乃是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 。他认为建都于洛阳,既有利于防守,还可以省去大量冗兵,减轻国家的负担 。后来范仲淹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他说:“洛阳险固,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既有事必居洛阳 。”
第四,省掉冗兵,减轻国家负担 。由于开封无险可守,保障首都安全唯一的方法就是用兵力补足,以代替山河之险 。这样,势必造成大量冗兵云集京师 。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开封对外来物资运输的依赖,迫使国家不得不把大量财力物力用于运输物资 。长此以往,就造成政府负担沉重,百姓困于徭役 。而迁都洛阳,利用山川形势拱卫首都,就能节省很多兵力 。历史上众多朝代之所以定都洛阳是有道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