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的一生中抱憾终身的事情是什么?( 二 )
2、反对意见
然而,宋太祖迁都的想法遭到了大臣们的一致反对,气得赵匡胤索性住在洛阳不走了 。最后,赵匡胤的弟弟——后来的太宗赵光义亲自跑来劝说,针对洛阳利在有险可守的说法,赵光义说:“在德不在险 。”史书记载赵匡胤对这句话是默然不答 。赵光义离开后,赵匡胤对左右说:“晋王(即赵光义)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5个月后,赵匡胤在烛影斧声中突然辞世,迁都之议遂就此作罢 。如果仅从自然条件上比较,洛阳和汴梁作为国都的优劣是显而易见的,而满朝文武一致反对迁都,显然有其他原因 。这些原因,既有客观的一面,也有主观的一面 。
很多大臣认为洛阳由于唐朝后期的连年战乱,城市凋敝,经济困难,军粮不济,实难作为国都 。而汴梁乃当时锁控南北水路交通的咽喉、南粮北运的必经之地 。五代时,汴梁先后为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四国之都,不但城高池深,而且商业繁荣,颇具帝都风范 。应该说,这个观点是很客观的 。但是,有些大臣持反对意见,就不那么客观了 。一是大臣们此安居汴梁多年,田产、地产等主要家当都在此,大都市经济繁荣,生活安逸,大家当然不愿意放弃汴梁良好的生活条件,而迁居比较艰苦的洛阳 。二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早有谋位野心,此君作了十几年的开封府尹,培植了大量的亲信势力 。迁都之议对赵光义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所以他当然要竭力反对 。而大臣们不明就里,也帮他制造舆论 。5个月后,正值壮年的赵匡胤诡异死亡,从侧面也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宋太祖迁都之议乃是打草惊蛇了 。
3、严重后果
我们站在后来者的角度就会发现,赵匡胤考虑得比较全面,比群臣和赵光义更有眼光 。赵匡胤死后,志大才疏的太宗赵光义上台,只不过他当初他那句“在德不在险”于国于民都狗屁不值 。面对契丹、西夏、金等强敌,汴梁如同极易被破门而入的富家庭院,忧患重重 。既然汴梁无险可守,保障首都安全唯一的方法就是用兵力以代替山河之险 。北宋初年,全国兵员为37.8万人,其中驻守京城的禁军为19.4万人 。仅仅过了几十年,到宋仁宗时期,全国兵员就猛增到125.9万人,禁军达82.6万人 。由此可知,《水浒传》中称林冲为80万禁军教头,并非虚言 。空前庞大的军队消耗了北宋十分之九的财力 。赵匡胤“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的预言应验了 。
同时,随着冗兵的激增,供养汴梁的物资大大增加,不得不持续不断挖运河、疏通运河 。宋太祖意识到京师依赖运河供给并非长久之计,“烦民奉己之事,朕必不为 。开导沟洫,以济京邑,盖不获已耳 。”但由于迁都计划受阻,运河的开挖和维护便成为北宋自始至终的国家大事,由此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
这样,就造成了天下大部分财富集中在汴梁而其他地方却越来越穷困的局面 。正如宋太祖所预料的,北宋中期以后,政府经常入不敷出,庞大的军费开支使政府和人民都喘不过气来,财政上的“积贫”和军事上的“积弱”成为不可挽回的趋势,成为国家灭亡的根本原因 。所谓北宋“积贫积弱”,就是如此 。总之,想彻底解除北宋的后顾之忧,最好的办法唯有择地迁都,据险固之地而立都 。只可惜,宋太祖的远见卓识未能得到多数大臣的理解 。于是,先天的不足,再加上后天的懈怠,导致北宋无力阻挡外敌的入侵,公元1127年汴梁被金军攻陷,北宋灭亡 。回望这段历史,教训何其深刻 。
【宋太祖赵匡胤的一生中抱憾终身的事情是什么?】
- 大宋朝300年间名将辈出:宋朝并不止有杨家将
- 揭秘:宋朝的皇帝是怎么过生日的?
- 宋朝史上的大贪官严嵩竟是对老婆最忠诚的男人
- 宋任穷的女儿宋彬彬个人资料及近况和图片
- 为何宋朝军事实力不堪一击但却存在300年?
- 北宋一囚犯建国,27年后女儿成为皇后
- 金国15万军队灭北宋时,80万禁军在干嘛?真是千古耻辱
- 宋仁宗的仁体现在哪些地方?他很受乾隆的尊敬
- 童贯:中国历史上五项之最的宋代传奇宦官
- 宋朝后宫里的传奇皇后:守护变法天平保全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