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诸葛亮责备令平庸的王平取代多谋的魏延?

【历史上诸葛亮责备令平庸的王平取代多谋的魏延?】诸葛亮用人,基本上沿袭的是汉朝“举孝廉”遗风,注重表现出来的“德行” 。而好德胜于好才,必有虚伪无能之徒表演的舞台 。那关羽镇守荆州时信任的大将潘睿、糜芳,刘备的螟蛉子、见死不救的刘封等人,均为虚伪无能之辈,一触即溃大难临头各自飞 。蜀汉后期,费祎蒋琬有德无才,大都将就材料,最后文武百官悉数听命于弱智的皇帝,纵然诸葛亮鞠躬尽瘁,庸才辈出、只有虚伪道德家表演的蜀汉亦焉有不亡之理?!奉行德治的诸葛亮,在用人方面极为苛刻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是史学界对他的普遍指责 。自古君子真伪不可分,但真才与草包总该分得清 。在蜀汉的君子大营里,特立独行,桀骜不驯的魏延是公认的军事奇才,但“以德治国”的诸葛亮,却一直对他限制使用 。理由就是“脑后有反骨” 。
所谓“反骨”,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完全是乌有之词,遍览通体,潜台词无非是棱角、个性 。而个性棱角恰恰就是人才的标签,如何反要撕下?关羽攻长沙时,黄忠魏延同为长沙太守韩玄部将,韩玄怀疑黄忠通敌欲杀之,刀斧手把刀架到黄忠的脖子上,那黄忠都没有丝毫反抗之意,眼看老黄忠就将一命呜呼冤死在长沙城 。是魏延危急关头奋起造反,血刃韩玄起义献城 。试想一下,长沙一战,没有黄忠可以,没有魏延成吗?如果没有魏延造反,休说长沙城拿不下来,就连老黄忠那颗头颅,也早和身体分家了吧!然而,如此在战长沙做出突出贡献的将领,就因为“造反”而遭到诸葛亮的排斥 。而城陷后的黄忠,一不投降二不杀身成仁,只是在刘备面前苦嚎旧主,便博得诸葛亮好感委以重任 。
这对魏延公平吗?魏延的个性里,的确有“造反有理”的成分,但魏延的造反,不是胡反乱反,总得来说,真的“有理” 。不妨回放一下历史,个性突出、智勇双全的魏延,他反的主子,从蔡瑁到韩玄,哪个不是“顽恶”之辈?哪个不该反?这样的“反抗”精神,难道没有可取之处吗?刘备麾下,再看王平与魏延,到底谁对蜀汉的贡献大,也是不言而喻的 。在接替马谡前,王平一直以偏将副手形式出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而魏延自领汉中二十载,威震汉中 。他的那句“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何等豪迈,捡漏将军王平,说得出此等豪迈之言吗?刘备时期的蜀汉造就黄金一代 。刘备用人也重德,但刘备用人比较宽松、容忍个性并善于用人之长 。
在使用王平魏延的问题上,诸葛亮与刘备截然不同 。刘备爱才重魏轻王,诸葛重德重王轻魏 。刘备死后,诸葛亮碍于青黄不接的人才形势,不得不用魏延,但却时常把魏延纳入“普通战将”一员,甚至与陈式之流的牙将并列 。对其始终不放手使用,助长战绩平平的王平爬到魏延头上 。从魏延的最终结果看,似乎验证了诸葛亮的先见之明——脑后反骨,此人必反 。但是不妨设想,如果按照刘备的重用魏延之才的思路走,魏延会反吗?怀才不遇是每个人才人心改变的发端,主帅总像贼一样防着属下,属下的心能不起变吗?诸葛亮在时,魏延是不敢反;而刘备在时,魏延是不愿反 。
对人才,刘备看长处、容个性,而诸葛亮却不容有短、求全责备 。世上人才哪有完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完人”王平算是人才吗?求全责备的结果,是“尽数庸才” 。感化人才,令有个性的人才从心里上有归属感,这才是使用人才吸引人才的最高境界!也是刘备高于诸葛亮之处,由是使得前者在识人的眼力上,远胜后者一筹!蜀汉之盛,就在刘备诸葛君臣合力,谋取汉中大胜之时,蜀汉之衰,就在刘备白帝城死后 。表面上看,蜀汉亡于魏将邓艾的一次偷袭,实际上人才的枯竭才是蜀汉灭亡的根本原因 。诸葛亮故去之后支撑蜀汉军事局面的两位大将,姜维与夏侯霸,竟都来自曹魏阵营 。可见诸葛亮在本土培养人才方面,是何等的失败!他没有为蜀汉留下足够的人才库,在蓄才选才上,他是一个不及格的主帅 。甚至可以说,诸葛亮设置的人才“关”,其实是场毁人游戏,他“至清至察”的“准孝廉选才法”,毁掉的何止一个魏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