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勤于政事其中有一个广为征引的故事最让人钦佩

古代历史上英雄人物辈出,朱元璋大家听过吗?
史书上称朱元璋“勤政之心,振古罕俪”,这话说得在理 。朱元璋自从当了皇帝后,虽然君临天下但他一天舒心的日子的也没过过,一天到晚都全身心扑在国事上,很少有安逸和享受,他处理国事勤勤恳恳,日理万机,将这个“勤”字表现得尤为突出 。
有这样一件事,说朱元璋曾召集画工为他“传写御容”,即画像 。很多人画完以后,他看了都不满意 。有的画得非常逼真,自认为一定会得到赏识 。不料,进呈御览,朱元璋仍然不满意,一位画工悟出了朱元璋的本意,便在“形似之外”加上了“穆穆之容”,也就是基本的形象相似之外,再从神态上画得更加威严 。
这位画工画好后,进呈给朱元璋,朱元璋仔细观看后,极为高兴,下令照这个样子,再绘制很多张,分赐各个王府 。这是因为朱元璋有个鲜为人知的想法,被这位聪明的画工猜透了 。其实很简单,朱元璋真正的面貌,或许并不美观,但他有个追求完美的强烈愿望 。
朱元璋早年家境贫寒,个人经历坎坷,没有念书的机会,参加农民起义之后,如饥似渴地读书学文化,尤其喜欢阅读经史,并且颇有长进,他后来竟能“操笔成文章” 。为此,他曾自鸣得意地对臣子说:“朕本田家子,未尝从师指授,然读书成文,释然开悟,岂非天生圣天子耶?”
朱元璋勤于政事,有一个广为征引的故事:不论在什么场合,每当他想起了需要做一件事情,就立即写在纸片上,然后挂到衣服里,等到上朝时,再一件件去办 。在他的衣服里,经常挂满了纸片,就像鹌鹑的羽毛一样 。朱元璋的身体并非十分健康,但他除了患病时不得不休息一下外,数十年间始终坚持理政 。
在建国前,为创造大明基业,他礼贤下士,“听受其言,昼夜忘倦” 。当了皇帝后,更是日理万机,难得休闲,还要与儒臣讲论经史,到了午后三五点钟再次听政,直到天色昏黑才还宫 。一年四季,天天如此,所谓“隆寒甚暑,未尝少变”,无论严冬还是盛夏,始终这样 。
据史书记载,洪武十八年(1385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这八天之内,朱元璋批阅内外诸司奏疏共一千六百六十件,处理国事约三千三百九十一件 。平均起来,每天要批阅的奏疏多达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 。不知后来的万历皇帝看到这个记载的时候会不会心生愧疚,恐怕朱元璋十几天的工作量就能抵上他十年的工作量 。
可见,朱元璋的勤政之心,确实是“振古罕俪”,如果非要在历史上再找出第二位,恐怕也只有清代的雍正帝能与之相比了 。洪武十八年朱元璋已经是五十八岁了,但他仍然坚持“晨起上朝,日高而退,至午复出,迨暮乃罢”的习惯 。而且经常对所处理的事务“默坐审思”,有不当的,虽深夜也不能成眠,直到想出妥善的办法才就寝 。
大凡勤奋的人都反对安逸,朱元璋对安逸尤其厌恶,他把勤奋与安逸同统治的兴废联系起来 。有趣的是,朱元璋为此专门写了一篇《勤惰说》,全文以讲故事的形式说道:有勤、惰二人,居于同乡,其志向相同,操守迥异 。勤者为民时夜间读书,白天带着书本种田,家境丰厚 。惰者同为民,只是精研文学,其他不作,未暮而寝,日高而起,吃完饭,念几行书即悠悠然,自以为很清高 。
当然《勤惰说》里面的故事太长,不可能全部罗列出来,但朱元璋想对臣子们表达的就一个简单的道理:即勤奋的人虽劳其精力,但终将会获得回报,懒惰的人则适得其反 。而这个虚拟的故事,正是朱元璋勤于政事的自我写照 。
【朱元璋勤于政事其中有一个广为征引的故事最让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