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桓:历史上消失的民族

乌桓,中国古代民族之一 。亦作乌丸,乌桓族原为东胡部落联盟中的—支 。原与鲜卑同为东胡部落之一 。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破东胡后,迁至乌桓山(又曰乌丸山),遂以山名为族号,大约活动于今西拉木伦河两岸及归喇里河西南地区 。
(1)起源
乌桓,亦作“乌丸”、“古丸”、“乌延”等,为东胡系统的古代民族之一 。语言与鲜卑同,属东胡语言的分支,无文字,刻木为信 。东胡盛时,与鲜卑同为其重要成员 。秦汉之际,活动于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一带 。东邻挹娄、夫余、高句丽等,西连匈奴,南与幽州刺史所部相接,鲜卑居北,乌桓居南 。
西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破,部众离散,乌桓一支逃至乌桓山(今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以北,即大兴安岭山脉南端),“因以为号” 。但乌丸之名,战国时已出现,《史记·货殖列传》曾指出:“夫燕亦勃、碣之间二都会也……北邻乌桓、夫余,东缩秽貉、朝鲜、真番之利 。”有的学者认为乌桓初为部落大人之名,后来引申为部落之名 。另一种说法,认为乌桓、鲜卑不是因山得名,而是以族名转为山名,后又有乌丸川等 。
乌桓的先世,据《后汉书·乌桓传》云:“乌桓者,本东胡也 。”王沈《魏书》同,认为乌桓与鲜卑同出自东胡 。至于乌桓在加入东胡前,《竹书纪年》提到: “后芬即位,三年,九夷来御 。曰吠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 。”赤夷尚赤,居于东方,似与乌桓人有关 。在乌桓习俗中,穹庐皆东向,并把天地、日月、山川 。日色近赤,能给人以光明和温暖,对于生活在北方寒冷地带的乌桓来讲至关重要 。丁谦指出:“乌桓者,乌兰之转音也,蒙古语红曰乌兰,故《传》中又称为赤山 。”乌桓山即赤山 。乌桓人死后,烧其所着衣物,杀犬以殉,“使护死者神灵归乎赤山”,赤山似应为乌桓祖先的根据地,故称其在 “辽东西北数千里” 。其后的赤山,即“渔阳赤山”,则是乌桓南迁后之地,即今赤峰市赤山 。也许是乌桓自原来辽东西北,西拉木伦河以北的赤山迁出,至老哈河流域以后,别立一赤山以为纪念 。乌桓人往往请萨满唪诵指引路径,以一犬牵之,使死者之魂历经险阻回归到赤山 。这种习俗似乎说明其祖先当初就是坐着犬拉雪橇到蒙古草原东南部的 。乌桓在以后的发展中,逐渐吸收了一部分匈奴人和汉人 。
(2)发展
公元前119年(西汉武帝元狩四年),汉军大破匈奴,将匈奴逐出漠南,乌桓臣属汉朝,南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驻牧,代汉北御匈奴 。公元49年(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乌桓又从五郡塞外南迁至塞内的辽东、渔阳及朔方边缘十郡,即今辽河下游、山西河北北部及内蒙古河套一带驻牧 。乌桓在两汉时先后两次南迁,逐渐发展壮大,但受汉护乌桓校尉管辖,分成若干部落,各自为政,一直没形成统一的部落联盟 。
西汉武帝时期,乌桓族主要活动在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相当于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中东部、赤峰市北部、河北省北部、辽宁省北部地区 。王莽执政,令乌桓不再向匈奴缴纳皮布税,匈奴遂劫掠乌桓人畜 。王莽又驱乌桓攻匈奴,以乌桓妻子为质,以杀戮为威,乌桓遂降匈奴 。
东汉初,乌桓常与匈奴联兵扰乱代郡以东各地 。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汉将马援率军往讨,不胜 。次年,匈奴内乱,且遭旱灾蝗祸,乌桓又乘机攻击之,匈奴转徙漠北 。汉光武帝刘秀乃以金、帛贿赂乌桓大人 。二十五年,辽西乌桓大人郝旦等九百二十二人降汉,贡奴婢、牛马及虎豹、貂皮等 。汉乃封其渠帅、大人共八十一人为王侯、君长,许其内迁,使驻牧于辽东属国、辽西、右北平、渔阳、广阳、上谷、代、雁门、太原、朔方十郡鄣塞之内,其地大约相当于今东北大凌河下游、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和中部、内蒙南部、鄂尔多斯草原一带 。并置乌桓校尉于上谷宁城(今河北宣化),掌赏赐、质子、关市诸事 。经汉明帝、汉章帝、汉和帝三世,汉与乌桓相安无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