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城,相当于一个国家的心脏,通常承担着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的职能,故都城的地理位置选址非常关键,关乎到一个国家的气运和兴衰 。
《吕氏春秋》记载,“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王国对外不断吞并和扩张,面对着更加复杂的环境,都城的选址也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
第一是不能简单以国土中心建都,地理、政治、军事的形势都需要纳选址的入考虑;第二是当外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都城的地址也需要相应进行迁徙 。
王朝迁都的例子,在我国历史上并不罕见 。商代有盘庚迁殷,周朝有平王东迁洛阳,宋有高宗南渡应天府,明有成祖北迁燕京 。清朝龙兴于东北长白山一带,先后在兴京、东京、盛京建都,入主中原后取代明朝,定都于北京,直至清末,清朝都没有进行过迁都 。
北京地图
元、明、清三代都选择以北京为都城,自然是看中了其具有其他城市不具备的优势 。对清朝而言,选择北京为首都,至少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北京地理形势险固,易守难攻 。明代大臣杨荣曾总结道:“地势宽厚,关塞险固,总据中原之夷旷者,又莫过於燕蓟 。……蓟燕左环苍海,右拥太行,内跨中原,外控朔漠,宜为天下都会 。”
第二,北京靠近东北,即满人的发家之地 。万一天下有变,满人便于从北京退守关外,给自己留下一条后路 。
第三,由于京杭大运河的存在,南方的物资可以源源不断地运送至北京,不会面临物资短缺的问题 。
清太宗皇太极剧照
由于上述优势的存在,北京非常适合作为清朝这个大帝国的首都,二百多年未曾移易 。然而,北京地势之易守难攻,是相对于冷兵器时代而言 。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发展,海上作战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
在清代闭关锁国,忽视海军建设的背景下,北京过于靠近入海口,反而成为了地理位置上的一个劣势 。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之战、八国联军侵华,都将清朝都城防御薄弱的短板暴露无遗,清政府数次为保住首都而不得不签订屈辱条款 。
因此近代以来,有识之士关于迁都的讨论,逐渐摆到了台面之上 。晚清时期,清朝共出现过三次关于迁都的讨论 。
清朝疆域
第一次关于迁都的讨论,发生在鸦片战争期间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朝统治者第一次领教到了洋人坚船利炮的厉害,军舰突破大沽口登陆天津,便能直接挥师西进,直取京师 。当时的咸丰皇帝被迫离京逃亡至热河,成为了清朝第一个逃离首都的皇帝 。
【关于清朝历史上的三次迁都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最后不了了之了】在英法联军进京,咸丰外逃后,清政府为应对局面做了两手准备 。第一手是派恭亲王留京,与洋人议和 。但当时清廷预估与英法联军的谈判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恭亲王以及部分大臣如文祥、胜保等,均上疏请咸丰做好迁都进行长期作战的准备 。在当时,咸丰部分地接纳了关于迁都的意见:
“夷人现虽尽退,明岁尚来驻京,能否相安,实难豫定,自宜豫择一巡幸之地,以期有备无患 。陕西古称天府,雄据上游,与中原声息相通,人心系属,转饷亦易,诚为便宜 。将来跸路经行,由山西太原、平阳等处折入潼关,尚属可行 。”
按照咸丰和一些大臣的想法,如果一定要选一个地方迁都的话,最理想的地点应当是陕西西安,当时咸丰也下令做了一些迁都的前期考察准备 。但比起迁都所要付出的成本,清政府还是选择了苟且偷安,与洋人签订不平等条约以换取一时的和平 。加上没过多久咸丰皇帝就在热河病逝,迁都的议案被搁置了下来 。
- 揭秘历史上真实的后宫生活单单是住的地方就不可能是一人一间
- 历史上的八阵图是什么样的真的有演艺中的那么神奇吗
- 关于秦始皇的记载中他为什么其一生不愿立皇后原因是什么导致的
- 晋朝历史上的晋惠帝司马衷:愚痴竟也能做皇帝
- 晚清政坛中的庆亲王:从圣眷不衰到葬送清朝
- 大唐历史上卫怀王李元霸到底是怎么死的?
- 揭秘:大清朝历史上被皇帝赐死的两名铁帽子王
- 出人意料:他才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人典范
- 清朝宫女的月俸禄是多少?相当于现在的什么水平?
- 清朝领侍卫内大臣简介官职的发展历史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