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师爷左宗棠为何自比诸葛亮:后人多为名医( 二 )


张亮基刚来湖南时,时任贵州黎平知府的胡林翼(也是湖南人,和左齐名,同誉为中兴四大名臣,在后面我们会谈到此人)就写信给他,极力推荐左宗棠 。信中说:"此人廉介刚方,秉性良实,忠肝义胆,与时俗迥异 。其胸罗古今地图兵法,本朝国章,切实讲求,精通时务 。"
但考虑到左心气很高,招之未必前来 。再仿效"三顾茅庐"?又担心此人言过其实 。左思右想之后,张亮基想出一奇招 。
他派人送一书信给陶府陶公子,信里说,长沙危急,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陶家世受国恩,又系富户,理应为湖南官民之榜样,要求陶澍的儿子陶桄五日之内筹办十万两银子以供军需 。陶家哪里拿得出十万两银子,于是不得已往湘阴搬请左宗棠 。左视陶家公子如同自己儿子,哪里容得下官府欺压陶家,于是立即赶赴长沙 。到得长沙陶府,张亮基早已派兵把陶公子"抓去"了 。于是左宗棠又赶到巡抚衙门 。到那里一看,方知中计 。张亮基就这样巧妙地把左宗棠"赚"到了长沙 。左感其诚,于是答应做他的"师爷" 。张亮基此计,和当年曹操计赚徐庶,颇有相似之处,但曹操之计,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赚来了徐庶之身却赚不来其心 。故张亮基在这一点上要比曹操高明得多 。后张亮基去了武昌,左仍在骆秉章门下做师爷,而且一干就是八年 。
【曾国藩师爷左宗棠为何自比诸葛亮:后人多为名医】"初出茅庐",左宗棠第一计第一功,便是替张亮基募来了十来万两银子的军饷 。继而指挥城内守兵,挡住了太平军的攻势 。使得太平军数万人马围攻长沙八十余日而不能攻下,只好半夜渡过湘江,往岳阳去了 。张亮基不由得叹曰:即便卧龙再世,也不过如此 。
在左宗棠等人的建议下,张亮基又把曾国藩请到了长沙 。此前,左宗棠与曾国藩已经相识 。道光十九年,曾国藩进京在长沙小住,在郭嵩焘的介绍下,左宗棠拜访了曾国藩 。大家兴致很高,左宗棠又颇有辩才,曾国藩此时已中进士,而左则仍是一举人 。曾有意要嘲讽他一番,于是笑着说:
季子自称高,仕不在朝,隐不在山,与人意见辄相左 。
左宗棠不愧有诸葛亮之才,立即针锋相对:
藩臣当卫国,进不能战,退不能守,问你经济有何曾?
左宗棠字季高,上面一联,巧妙地把左季高三字嵌了进去 。下联则把曾国藩三字嵌了进去 。笑话毕竟是笑话,但从中也看得出两人才干实不相上下 。
曾国藩有了左宗棠这样的高才在身边,对他后来的沙场征战起了关键的作用 。
后世研究历史的人都认为,道咸同光时期,大清帝国的气数己尽,故南有太平军,北有捻军,各地揭竿而起;而在沿海一带,又有英法等国联军步步紧逼,眼看着大厦将倾,然而,也就在这个时候,从洞庭湖以南走出来一大批不尚空谈,又能经邦济世的知识分子,大清帝国能借他们之力内平叛乱,外抚夷狄,足见大清帝国气数未尽 。
不过,我这样说,许多人都会说我这观念太腐朽了 。不忙,历史容不得观念作怪 。事实上,这个时候,知识分子虽然满脑子忠于朝廷,但在思想意识深处,他们效忠的对象已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这个变化就是"中国"这一概念的崛起 。任何一个时代,人们都希望"宁做太平狗,不为乱世人",更何况这个时候内忧外患,国家一日不如一日,过去传统的那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被时代的急潮唤醒,立功自不必说,保国护民的意识急剧膨胀 。曾国藩说,自宋代以来,朝廷就被士大夫"劫持",我看这"劫持"得好 。即便皇帝再昏庸再糊涂,有了这批士大夫在,国家不会乱到哪里去 。明代的皇帝数十年不上朝,国家依然在士大夫手中运转,过去"国不可一日无主"的观念得以极大地改变 。所以看一个政府的气数,不必看皇帝,要看这个政府的士大夫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