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和诸葛亮并称的名相吕端:赞大事不糊涂

吕端不是进士出身,但他最后却成为宋太宗、宋真宗时期的宰相 。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今河北廊坊)人 。吕端是恩荫入仕的,其父吕琦,曾任后晋兵部侍郎 。父亲死后,朝廷抚恤老领导家属,给吕端安排了一个名为“千牛备身”的侍卫职务,吕端从此步入仕途 。五代乱局中,他曾历任国子主簿、太仆寺丞、秘书郎、直史馆等职 。宋朝建立后,吕端历任太常丞、浚仪知县、洪州知州、成都知府、参知政事等职,最后当上宰相 。宋朝是文人的天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士大夫历来瞧不起考不上进士而靠祖上的荫德入仕者 。所以,吕端作为一个没有“文凭”的大老粗,坐稳交椅本已不易,而步步高升成为宰相,领导满朝状元、进士出身的文人士大夫,则难上加难 。据统计,北宋168年,前后共任用宰相71人,其中进士出身64人,非进士出身仅7人 。吕端以非进士出身而历任两朝宰相,他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宋太祖兄弟5人,两个早亡,剩下赵光义和赵廷美两个弟弟 。宋太祖去世后,赵光义坐上皇位,成为宋太宗,这时,弟弟赵廷美与这位皇兄的关系就陡然微妙起来 。原来,昭宪杜太后临终前,曾把儿子们叫到跟前交代遗言,确定了一个皇位继承的顺序:赵匡胤死后赵光义接任,赵光义死后赵廷美接任,再由赵廷美传位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或赵德芳 。在儿子们都起誓保证后,杜太后把遗言藏之于金柜,安排谨密可靠的宫人守护,这就是正史、野史上均有记载的“金匮之盟” 。按照“金匮之盟”,赵廷美是下任皇位继承人 。然而,精明的赵光义似乎不太愿意看到弟弟接自己的班,他想传位于子,所以,他对弟弟开始有了戒备猜忌之心 。这层内心深处的想法,那群读死书、死读书的士大夫是不容易觉察的,但吕端洞若观火 。
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亲征太原,攻打北汉,打算安排赵廷美留守京城,赵廷美居然想接受,真是糊涂一时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外出的皇帝无论是巡视还是亲征,最怕后院起火、祸起萧墙 。既然皇帝早已对这位皇弟有所猜忌,难道真的会让他留守?不过是试探罢了 。当时,赵廷美为齐王,任开封府尹兼中书令,吕端是他手下的判官 。对此,赵廷美浑然不觉,历来谨慎的吕端赶紧向这位憨齐王说:“皇上作为一国之君,不顾艰危,浴血亲征 。您作为亲王,应该主动请缨,扈从左右,为皇上分担 。您如今贪图安逸,答应留守,不合时宜啊 。”吕端建议他推辞留守之任,主动请求从征 。赵廷美依计行事,请求出征 。宋太宗当然同意,而且显得十分高兴 。吕端参谋得当,既符合宋太宗的希望,又让齐王避免了嫌隙,皆大欢喜,可见吕端行事的稳妥与明智 。
虽然立了一功,吕端却没有得到重用 。不久,因为赵廷美王府的官吏违背皇上诏令,贿赂执事者买卖树木,吕端被牵连获罪,贬至地方 。上天只把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这话一点不假 。在地方上,吕端政绩良好,不久被提拔回京 。
端拱元年,宋太宗给吕端委派了一个重要差事,出使高丽 。作为大国使节,吕端谦和友好而又不卑不亢,大胆交涉而又严格谨慎,对于高丽王超越正常礼节性的馈赠一律拒绝 。吕端此次出使,既出色完成了任务,又保持了大国的使节形象,为后来出使者树下了典范 。比如后来宋神宗元丰年间出使高丽的钱勰,就始终以吕端的成例执行,凡是吕端当时所拒绝的例外馈赠一律拒收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吕端一行经海道回国途中,天气骤变,海上狂风大作,巨浪滔天,甚至把桅杆都吹断了,一船人大惊失色,慌作一团 。但是,领队人吕端却面不改色心不跳,始终安静地坐在船上读书,就像平时在家里的书斋一样,其沉着稳重可见一斑 。吕端出使高丽的出色表现,给宋太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吕端归国后,宋太宗当即授他户部郎中、判太常寺兼礼院,不久又重任为右谏议大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