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无闻的抗金名将吴玠:独立支撑着四川大后方( 二 )


绍兴二年(1132),吴玠兼宣抚处置司都统制,节制兴(陕西略阳)、文(甘肃文县)、龙(四川平武)三州军马,命其弟璘固守和尚原,派遣熙河总管关师古收复熙河诸州,自率主力驻军河池 。其间,金将撒离喝“尽发五路叛卒,自商州侵入 。”使降将王彦琪移师秦州,威胁仙人关(今甘肃徽县南,系入川要道),牵制吴玠,自率主力间道涉险东来,进袭金州(今陕西安康) 。绍兴三年(1133)春,因防御不力,金州失守,金军乘胜进逼汉中 。当时,刘子羽调知兴元府(今陕西南郑),闻金州沦陷,即命田晟守饶凤关,急召吴玠入援 。玠即刻点兵自河池出发,夜驰300里,至饶凤关当即投入战斗 。吴玠亲自指挥军兵,弓弩猛发,兼用大石推压,坚守六昼夜,金兵尸积如山,关仍如故 。最后由于金将以重金召募死士五千人,环绕关后,轻兵夜袭,两面夹攻,吴玠不得不退保西县,刘子羽亦火焚兴元积贮,退屯三泉,后玠赴三泉会刘子羽,知其兵不及300,遂拨千人与子羽,助其守三泉,自回兵仙人关 。嗣后,吴、刘二将屡用游骑袭扰金营,金军因远离后方,饷运不济,只得还军 。吴玠因功勋卓著,加封检校少保 。
绍兴四年(1134)秋,金帅兀术与大将撒离喝等急于“图蜀”,率师10万长驱南下 。吴玠为了防止金兵深入腹地,命弟吴璘放弃和尚原,退守仙人关,并于关右置寨扎营,分守要隘,互为犄角之势 。金兵凿崖开道,循岭东下,猛力攻关,激战竟日,因宋军拒险死守,始终不能破关 。翌日,玠、璘兄弟乘金军疲惫,挥师反击,直捣敌营,金军死者无数,大将韩常左目中矢,敌不能支,遂引兵宵遁 。吴玠乘胜督军奋击,命统制官王浚引军疾驰敌后,设伏河池,扼其归路,又大败金军 。金连年累战,未能入蜀,反损兵折将,“遂还凤翔,授甲士田,为久留计,自是不复轻动矣 。”吴氏兄弟因屡胜金军,声威大震,名扬陇蜀,朝廷诏授吴玠为检校少师,川陕宣抚副使,授吴璘为定国军承宣使 。
吴玠与敌对垒数年,尽其毕生精力,率领秦陇、泾原、阶、成诸州和家乡德顺军子弟兵,长期扼守秦凤要塞而牵制金人对东南的压力,使金人始不敢窥蜀 。为了减轻民众负担,几次淘汰冗员,紧缩开支,实行屯田,又调戌卒修治褒城(今勉县)废堰,开发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深得陇蜀人民的拥戴 。绍兴九年(1139), 高宗皇帝以吴玠功高,授开府仪同三司,晋升为四川宣抚使 。但由于长期鞍马之劳,不久病卒于防地仙人关,年仅47岁,谥号武安 。孝宗立,追封信王 。
清嘉庆张宗泰评论说:“……金人不敢再窥江浙,是有韩世忠者 。又转而窥伺巴蜀,是吴玠兄弟起而与之对垒,始则构兵于和尚原,继而饶凤关,继而杀金坪,金兵尽攻击之术,宋人极防御之能,金人于是知南国之大有人,而未可以卒图也 。”这话说得比较公允 。
吴玠勤于读书,通晓孙吴兵法,深谋善断,智勇兼备,遇敌不图小利,而善于避敌之优势而发挥己之所长,灵活地运用战略战术,因此在战争中常处于不败之地 。吴玠治军严而有恩,能虚心倾听部卒意见,选拔将佐,不论亲故权贵,士庶兵民,凡勇者必录而用之,故将士乐为效命 。他担任宣抚副使之后仍“简易如故,常负手步出,与军士立语”,保持官兵关系的融洽,这在当时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也正是这种关系保证了吴玠抗金事业的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