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大家评他为三国第一人,不愿入乱世,却似闲云野鹤

《世说新语》中有一则故事,说管宁和华歆一起生活 。两人锄地,挖起一块金子,管宁没理,当作土疙瘩;华歆捡起来看了看,再丢到一边 。两人读书,街上传来大官车马喧嚣声,管宁照样读书,华歆跑出去看 。管宁对华歆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拔刀把席子割断,把两人的座位分开 。此为管宁割席,喻道不同的朋友分手 。
故事中的华歆后来是曹魏的司徒,位极人臣,青史上的名声也不错 。割席的管宁则一生为布衣,辞去了汉、魏期间朝廷的多次征召,只在田野中教书、讲礼、笃行,以教化民俗,成为三国最有名的隐士 。
一、避乱辽东
管宁字幼安,年轻的时候和朋友邴原、华歆周游天下求学于各地 。这三个人合称一条龙,龙头华歆、龙体邴原、龙尾管宁 。他们孜孜于学,求大道找真知,是当时儒家知识分子的典范 。与汉末的泰斗级名士陈太丘交往,彼此敬重亲善 。
汉末中原大乱,管宁、邴原、王烈等大儒听说辽东在公孙度的治理下,政通人和,就一同浮海到辽东 。公孙度听说天下闻名的一条龙来了大半条,急忙派人整理馆舍,等候大驾光临 。见了公孙度,管宁只讲儒家经典大道理,不涉及实际问题、天下大势 。有了个安身之地,他就到山谷筑草庐而居 。一起到辽东的士人大多数住在郡南,只有管宁在郡北,示以不再迁动之志 。
渐渐地不少士人跟着管宁来了,老百姓也拖家带口地跟来了,形成了村落 。管宁身体力行,种地开荒 。吃住都解决了,他开始讲授《诗经》《书经》诸课,教大家祭礼、仪表、礼让等等,大受人们欢迎 。遥远的辽东,居然教化成礼仪之地 。
管宁长得颇有威仪,身高一米八,有漂亮的胡子,很受人们尊敬 。移风易俗,让风俗变得宽厚纯朴、人民恭敬有礼是一件大难事,管宁却从小事做起 。当地井小人多,水井边成为口角是非最多的地方 。管宁买了一批坛坛罐罐放在井边,每天早早地汲水灌满,后来的人都有水用 。大家奇怪哪来的田螺姑娘?一打听,管宁干的 。咱们还在为谁先谁后吵架?不害臊吗?于是大家都变成了厚道人,互相礼让成为风气 。
和管宁一起来辽东的邴原是个性格刚硬的人,总是对时局发表各种评论,公孙度有点受不了 。管宁对邴原说:“潜龙潜龙,就是要潜伏,不要表演,才会成功 。在不对的时间乱讲话,就是惹祸 。”在他的相劝下,邴原回中原去了 。公孙度也不阻拦 。
中原战乱渐渐平息,很多士人回去 。曹操征召管宁为司空属下的信到了,当时公孙度已去世,其子公孙康当政,把信压下 。再看管宁,却安然自在,有在辽东过到天荒地老的模样 。
二、重回中原
公孙家族在辽东经营多年,又和中原多年阻隔,完全是一个自成一体的政权 。朝廷封公孙度为永宁乡侯,公孙度说:“我可以在辽东称王,永宁侯算什么东西 。”到公孙康当政时,更有独立称王之心 。他想让管宁为他服务,所以对管宁非常客气 。但很多年过去,却总是开不了这个口,可见其对管宁的敬畏非同一般 。
管宁平常很庄重,他的一个木榻从辽东带回中原,用了五十多年 。他从来都是正正规规地“坐”,没有“箕股”,所以木榻与膝盖接触的部位都磨穿了 。
古人的坐就是膝盖跪在榻上,臀部坐在脚跟上,这是有礼 。箕踞就是一屁股坐在榻上,伸展开脚,是无礼 。管宁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着威严的坐姿,这个人的不可轻视不可轻昵,的确震慑住了公孙康 。后世就以“木榻穿”来形容高士之风 。
公孙康去世,儿子公孙渊还小,他把权柄交给了弟弟公孙恭 。公孙恭因病丧失了生育能力,身体孱弱不能理事 。而公孙渊渐渐长大,英气渐显 。见微知著的管宁,马上明白此间蕴藏的危机 。黄初四年,魏文帝曹丕征召天下有独立人格之君子 。已经身为曹魏司徒、管宁的老同学华歆,推荐管宁 。于是魏文帝的征召到来 。管宁知道,是离开辽东的时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