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军事首长,史可法却不懂严格治军,难以指挥不动四大军团,消耗精力于调停四个军团之间的矛盾冲突,一筹莫展 。一则是南明皇帝乃是依靠这四个军区首长的拥立而成,史可法则没有拥立之功,本来是南京地区的一把手,结果成了二把手;二是史可法以文臣驾驭武将,没有手段、胆略和魄力,在四个军区首领出现矛盾时,只是用尽心思在各个方面应付、调停,既无法将他们拧成一股绳,也不会相互制衡,只能维持表面的和谐 。因此,一旦清兵攻来,即可瓦解 。
1645年4月,清军分别从山东南下沿运河、河南东下南进、湖北顺江而下,东、中、西三路大军对南明发起总攻 。
面对重兵压境,史可法方寸大乱,竟然一天之内三次发令箭 。更为严重的是,对军队首领日常妥协、软弱,地方守将毫无抵抗,或望风而逃,或投降清军,包括所谓四大军区中的重要将领 。后来统计投降清军的总兵23名、副将47名,马步兵近24万,远超清军人数 。
5月13日,清军兵临扬州城下 。史可法让各地派援兵,竟然没有一个人来 。而原来史可法统领的南明将领已经伙同清军开始攻城 。面对城外清军,史可法虽然拒绝了招降,但对于如何抵抗,此时的史可法已经毫无主意,难以组织有效的抵抗了 。当部下有人要投降,他的回答是“如欲富贵,请各自便 。”如此心灰意冷纵容属下的心态情绪之下,如何能够守城 。
史可法所守的扬州城,因部队调走和开小差,军队人员很少,基本没有组织起有效抵抗,5月20日,在红衣大炮的轰击下,扬州城陷落 。史可法被俘后遇难,一同宁死不屈的还有扬州总兵刘肇基、知府任民育等 。
清军多铎攻入扬州后,下令屠城,从5月20日起乃为“扬州十日”之难,有人估计,被屠杀人数“计八十万余” 。
6月16日,清军抵达南京,南明弘光皇帝逃窜,余下人员开城投降 。
时势造忠臣:敬其忠烈,痛其无能
对于一个位居高位的人来说,其道德最终以履行责任为最终目的 。当我们为史可法的忠烈感动、崇敬,却不能不为其贻误历史之机而遗憾 。
1644年,清兵不过占据了北京附近地区,而李自成也的大顺政权也只是割据华北,立足未稳,明朝半壁江山尚在,完全可以再造或者偏安江南 。身为南京的军事首长,史可法却仅仅组织抵抗了一年光景,便在扬州被俘身死 。
以死尽忠让人感动崇敬 。究其实际,却是史可法在其大位,才能却难堪大任,战略上鼠目寸光,决策屡屡犯错,临战束手无策,惟有“临终一死报君王” 。在这历史的拐点上,史可法却没有成就千秋之业 。作为大臣,他不仅无法让明朝如北宋灭亡再造南宋一样,于南方重建大明,更别说挽历史狂澜于既倒 。史可法与其对手多尔衮相去甚远,在明朝在南京建立起临时政权后,犯下战略错误,认不清真正的敌人,一意推行与大清的和平主义,从而在清与顺的酣战之际失去反攻中原、建立坚固防御线的战略窗口期 。作为军事指挥家,史可法驾驭无能,手下重兵,却无法如臂使指,清兵一击便溃败如山倒;临战之际,史可法不思进取,畏葸不前,指挥失当,镇守扬州数日即被破 。
史可法是和平时期的好官,有着纯正的人品和爱国心,勤勉廉洁,洁身自好,任劳任怨 。但是,当风云突变,国家存亡之际,时势将他推上权力高峰,道德品德却无法转化为雄才大略和政治魄力,洁臣廉吏并不等于才臣能吏 。虽然现实中他受到诸多多掣肘和阻力,难以一展雄图,但在所能的位置上,他的战略失误以及临战的无能,却是难以规避的 。扬州之役之所以有名,乃是史可法遇难和其后的清军屠杀,并不是因为战将抵抗有方或者惨烈勇敢,与后来其他城市防御数月难以相比 。
- 挽救大明于危难的忠臣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
- 史可法的软弱与无能引来清军得寸进尺:南明败亡
- 史上唯一可能挽救大明朝的人:明末战略家王在晋
- 比干是怎么死的?忠臣比干死后被封为什么神?
- 关宁铁骑:让满清八旗闻风丧胆的大明朝特种部队
- 揭秘:康熙皇帝为何对爷爷辈的忠臣鳌拜痛下杀手
- 柳如是传奇人生:千古气节尽显的大明第一义妓!
- 大明神算师:刘伯温是否算出了明朝死期?
- 朱元璋军事化管理大明王朝:两口子亲嘴要受处罚
- 揭秘:大明太祖时期首富沈万三的发家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