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蜀汉大将王平:征战三十年经历上百场战役( 七 )


王平处事为人因人而异,有独到之处 。他虽没有达到“外圆内方”的最高境界,但他和不同的人相处采取了不一样的技巧 。遇上性格太过相似的强势领导时,不硬顶撞,选择走人 。在曹魏徐晃手下当差,二强相遇,不得见容 。在《太平御览》里有记载:徐晃性严,驱使将士不得闲息,颇有“周亚夫之风” 。而王平忠勇而严整,所以受到排挤 。王平选择的是另择高明,一走了之 。
遇上不如自己却一意孤行的领导时,陈述观点,尽好本职 。公元228年,王平被诸葛亮安排给马谡做先锋,协助守街亭 。马谡缺少好领导的素质,刚愎自负,不听人劝 。王平的做法是,该反对的反对,该坚持的坚持,领导不采纳正确意见,那就退而求其次,埋头做好自己的分内事,尽自己所能将损失降到最低 。街亭一战,马谡彻底失败了,王平却受到重奖 。遇上实力相当的强劲对手时,司机出击,毫不含糊 。诸葛亮去世后,魏延有没有真的造反,真实历史无法考证,还不能只看小说里的描写,但王平清除魏延却是事实 。在诸葛亮刚死,军心严重不稳的情况下,魏延各自为阵,擅自行动,分明是在拆蜀汉的台,这是“亲者痛、仇者快”的行为 。就军事才干和个人功绩影响来说,魏延当时比王平还厉害 。从某种角度看,魏延也是王平前进的最大竞争者,姜维此时的威望对王平还构不成威胁 。王平是借助时机用智慧清除了魏延 。
王平是一个有多种经历、众说纷纭的人物 。如果用辩证法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人无完人,王平也不例外 。他虽然在政治和军事上几乎没有犯过错误,但性格上仍有缺陷 。历史上,王平有一个不被后人认可的性格特征,叫“自轻”,通俗地说,就是缺乏自信 。关于这个性格,陈寿直言不讳地评价:“然性狭侵疑,为人自轻,以此为损焉 。”由于王平早年生活受的挫折巨大,又不识字,面对蜀汉的后期局面,他不苟言笑,日益内向,甚至变得十分“自轻” 。特别是在刘关张、诸葛亮等相继战死或去世,后主阿斗又是一位难担当完成蜀汉统一天下大业重任的黯弱皇帝,蜀汉越来越不景气的条件下 。当大政治局面无法改变,臣子无回天之力时,王平变得越来越谨小慎微,性情愈显“狭隘多疑”,常郁郁寡欢 。被称“柔性有余、刚性不足” 。对自己没有自信,对未来缺少信心 。也许他真的预知蜀汉的灭亡在所难免 。
王平死于汉中,被临时安葬汉中 。后来坟墓也遭遇了迁移,后主同意将他的墓迁移到了南充高坪区永安乡临江村凤凰山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中国人两千多年前就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但其苦难的童年生活、曲折的少年奋斗,再到惊天动地的民族英雄、镇北大将军,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事物总充满着辩证法则,天灾人祸人人都不期望,但无意之间的苦难也许是成功人生的最好的良方和最好的老师;天生的优越条件也许很让人羡慕,但对于成功的人生未必都是好事,富贵发达后陶醉懈怠、不会把持而衰落,“纨绔子弟”不懂得珍惜而不肖败家的事例屡见不鲜 。人生不必刻意创造苦难,但当无法回避和绕开时苦难时,一个坚强的人,却要敢于面对和挑战苦难,也许这才会有成功的机会 。
“乱世出英雄”,但“英雄”的称号总是属于那些有远大志向的人 。王平是从东汉末年的乱世和磨难中走出的情系家国而功勋卓著、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 。对生养他的这片土地和百姓的深爱是他人生最真挚、最朴素的爱 。生于宕渠、死于汉中、葬于南充、魂在蜀汉,是英雄王平一生的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