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蜀汉大将王平:征战三十年经历上百场战役( 六 )


王平是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
“家贫出孝子、国难思良将”,王平是一位爱乡爱国,能利用机遇、奋发图强的人;他有忠有孝,立志报效家国,是一位“忠孝两全”的“忠臣”和“孝子”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王平出生贫穷,又多灾多难 。但练就了心志坚韧、学会了忍受忍耐 。他为谋生计学铁匠、练武功,从小吃苦,没有正式上过一天学 。千锤百炼,历经苦难却成就了王平的事业 。王平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在童年艰难的生活中,王平深受母亲的教育影响,懂得“忠孝”二字的意义所在 。在家族里,“孝”字当头,不计恩怨,侍奉外祖父、母亲大人等亲人到老 。作为少数民族賨人的后代,在賨人部族里,他善恶分明,不怕牺牲 。初出茅庐就被宕渠邑侯看中,敢于担当,被选为护卫 。他是賨人中的佼佼者,是自己民族和生养他的宕渠土地本身的骄傲 。
王平钟爱生养他的这片土地,一生对蜀汉忠贞不二 。他随张鲁杜濩到洛阳更大的环境里后,被曹操看重,成为一名代理校尉开始,一直都是心归汉室正统的 。当时,汉献帝在位,曹操打着汉相旗号,王平最初降曹并不是背叛汉室正统 。公元218年,追随曹操参加汉中之战中归降刘备 。既算回归故乡益州,也算回归汉室宗亲,为兴复真正的汉室尽力效忠的 。在以后的三十多年间,王平经历大小战役上百场,面对刀与枪、生与死的考验,其对汉室的忠心得到淋漓尽致地表现,其爱乡爱国、忠孝两全的个性特征得到充分体现 。
《三国志》言,王平“忠勇而严整,咸以所长,显名发迹,遇其时也” 。改朝换代的战乱往往是一代或数代人的劫难,广厦倾颓、生灵涂炭,视人命常为草芥,常让后世慨叹 。而伴随战乱而来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大劫难到来也不会以老百姓的意志为转移,但这些无法逃避的生死场却也往往成为考验和洗礼英雄人物的涅槃 。“成功总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纵观王平的人生起步,他遇上了那个急需文武将才的时代 。他没有条件上学,不能准备文化知识,是一大遗憾 。但他准备了志向,准备了报效家国的情怀,准备了武功家底,准备了众人拥戴的社会基础 。他有忠有勇,能扬长避短,能把握机遇 。
王平是一个文盲,却“文盲武治”,被称“堪萧何之用” 。王平一生几乎不识字,少文却不鲁莽,是一位难得的文盲帅才 。据史书《三国志·王平传》记载:“生长戎旅,手不能书,其所识不过十字”,王平一生戎马,不会写字 。但是,经他口授、别人录写的公文书函,却都有见地、有条理 。据记载,他无论是行军途中,或是驻守营地,总是让人给他念《史记》、《汉书》中的本纪列传等给自己听 。别人给他念完后,他不但能完全记忆下来,并能对每一个人物的得失、优点与缺点作出评价,从中吸取教训 。
王平“爱护士卒、体恤百姓” 。王平一生领“无当军”多年,他所带领的大多是少数民族勇士,他爱护士卒、不弃伤病、不分贫贱,妥善安置阵亡将士家小,深得部下拥戴 。他所带士兵作战勇猛、让敌胆颤 。他铭记童年痛苦,体恤下层百姓,不做不切实际的空想,治军治政的措施都切实可行 。他曾把荒无人烟的汉治理得井井有条,从军事无人区变成人丁兴旺、物产丰沛的富庶区,达到蜀汉管辖下最鼎盛的时期 。
王平对賨人及整个蜀汉军队都产生过影响 。虽然在那动荡的时代里,王平能为家乡做的极少,但在王平等人带动和推荐下,蜀汉少数民族青壮年更加尚武爱国、从军成风,还出现了王平、马岱、句扶、廖化、张翼、张嶷蜀汉后期“六小虎” 。如与王平同为巴西郡汉昌人的句扶,忠勇宽厚,屡立战功,名声爵位仅略逊于王平,官做到左将军,封宕渠侯 。后来,又有张翼、廖化并为大将军 。巴西郡强将不断涌现,成为了蜀汉后期武将的摇篮 。于是,当时的人们便说:“蜀汉前有王、句,后有张、廖” 。王平“遵守法度,说话严正,从不戏谑” 。他常常牢记师训,作战间隙,“从早到晚,正襟危坐”,静心修炼和思考,一点也没有普通练武人的鲁莽和浮躁,以致他一生在军事指挥上几乎没有过重大失误,近乎完美 。特别是在蜀汉后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坏境中,他遵守法度,处世为人中规中矩,与蜀汉上中下各色人等的关系都处理得较好 。同时,随时保持庄重的神情,不多言多语,更不苟言笑,也让部下很敬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