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史上真实的鳌拜:少年康熙为何执意铲除鳌拜( 五 )


第三,鳌拜与康熙之争 。鳌拜是一个赳赳武夫,历事三朝,但表现前后有异,原因或许在于他辅佐顺治,皇太极余威、余恩犹存,而且顺治也是他力争而立的,所以还能忠心耿耿,可康熙玄烨就不一样了,此时他是三朝老臣,且掌握辅政大权,对年幼的康熙就不那么看得入眼了 。这种情形就好像当年阿济格私下称呼顺治为“孺子”一样 。不同的是,阿济格还只是背地里表示,而鳌拜却渐渐公然表露 。在朝堂之上,鳌拜常常当面顶撞小皇帝,也当着皇帝的面,呵斥大臣 。朝贺新年时,鳌拜身穿黄袍,仅其帽结与康熙不同 。假如鳌拜遇上个末世也就罢了,其皇帝只能忍气吞声,徒叹奈何,可当时的清廷还处于上升态势,小皇帝康熙也不是等闲之辈,鳌拜如此行事,迟早会下场不妙 。有一次,鳌拜装病,康熙去探望他,鳌拜卧床,席下放一把刀 。康熙的侍卫搜出这把刀,局面很是尴尬而紧张 。小皇帝却从容镇静,笑着说:“刀不离身是满洲故俗,不要大惊小怪!”鳌拜的跋扈,小皇帝的机智应变,都可以想见 。
鳌拜处于这些矛盾的中心 。很明显,鳌拜挑起换地事件,用意在于利用黄、白旗积怨,削弱反对自己的正白旗势力,打击政敌苏克萨哈 。在打击对手这方面,大权在握的鳌拜可谓轻车熟路 。此前他就曾整治过内大臣费扬古 。费扬古之子倭赫是康熙身边的侍卫,在御前对鳌拜表现得不怎么礼貌,鳌拜对此深为衔恨 。康熙三年(1664)四月,鳌拜遂以倭赫等人擅骑御马、取御用弓矢射鹿之罪名将其处死 。费扬古对鳌拜痛恨不已,鳌拜又以“怨望”的罪名,将他及其子尼侃、萨哈连一并处死,家产籍没,给予都统穆里玛(鳌拜之弟) 。费扬古一门惨遭家破人亡之祸 。
不过,鳌拜这次意图打击苏克萨哈的举动却失算了,直接导致了自己的下台 。
鳌拜没有想到却有三个不怕死的官员敢于违拗自己换地的要求 。他对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三人极为恼怒,分别以苏纳海“藐视上命”、拨地迟误,朱昌祚、王登联“纷更妄奏”的罪名,俱论死罪 。康熙虽然年幼,但心知苏纳海等三人并没有什么大罪,只不过是惹怒了鳌拜而被妄加罪名而已,于是召集辅政四大臣询问意见 。鳌拜坚持要将三人处以极刑,索尼、遏必隆附和,苏克萨哈知道自己若反对极易惹火烧身,只好沉默不语 。但小皇帝却有魄力,不允鳌拜所奏,只是批准刑部拟定的处罚,即将三人各鞭一百,没收家产 。鳌拜公然无所顾忌,最终竟矫旨将三人处死 。然后,鳌拜强行换地 。看起来,他又一次阴谋得逞 。实际上,这未必是好事,因为它在小皇帝心中留下的印象绝对不会对鳌拜有利 。40年后,康熙还提起这次事件,很痛心自己当时阻止不了鳌拜等人的决定 。他说苏纳海三人不仅不当杀,而且不当罪,这纯粹是一场大冤狱 。
康熙六年(1667)六月,索尼病死 。这个索尼虽然在生前未能遏制鳌拜的势力,不过他临死前的一个动作却在其身后造成解决鳌拜问题的良好转机 。这年,小皇帝玄烨已年满14岁 。索尼上书请小皇帝遵循先帝顺治)14岁亲政的先例,开始亲政 。七月,康熙亲政,加恩辅臣,仍命佐理政务 。皇帝已经亲政,自己又无法应对鳌拜的威胁,苏克萨哈便上疏请求解除辅臣之任,愿往遵化守护顺治陵寝 。这个举动别有意味,那就是既然苏克萨哈已经卸任(此时他已经排名第一),那么鳌拜、遏必隆两人按理也应辞职 。这一招触及到鳌拜的要害,可鳌拜却不想就这样退出政治舞台 。于是鳌拜给苏克萨哈罗织了心怀奸诈、久蓄异志、欺藐幼主、不愿归政等24款罪名,提出应处凌迟、族诛之刑 。康熙同样深知苏克萨哈并不该杀,虽然自己已经亲政,却仍然无力保全苏克萨哈一命 。鳌拜气势汹汹,竟在御前“攘臂上前,强奏累日”,最终将苏克萨哈处以绞刑,并诛其族 。苏克萨哈的被杀,使鳌拜与康熙之间的矛盾急剧上升,几乎达到了令康熙不可忍受的地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