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史上真实的鳌拜:少年康熙为何执意铲除鳌拜( 四 )


权臣:与少年康熙的较量
如果顺治活得更长一点时间的话,这一段君臣相得的佳话恐怕就能够进入历史,深入人心 。可惜的是,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八,年轻的福临就去世了 。鳌拜的政治命运进入了一个转折期 。顺治对鳌拜的信任在其对后事的安排里体现出来了 。顺治立下遗诏,指定由皇三子玄烨嗣位(即康熙),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 。值得注意的是,
顺治没有选择宗室亲王担当辅政大任,而是选择了异姓大臣 。这也许跟他幼年时期多尔衮专权的经历有关,他不想再出现一位“多尔衮”来操控子孙的天下 。不过,权力也许真是一个魔杖,能够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鳌拜功臣、忠臣的形象开始渐渐变形,他再也不像从前忠心扶持皇太极的儿子福临那样对待福临的儿子玄烨了 。结果,康熙初年,虽然没有了多尔衮,但却出现了专权的鳌拜 。
顺治死后,四位辅政大臣曾经在顺治灵前盟誓,表示同心同德辅佐小皇帝玄烨 。虽然这一盟誓意义重大,但事实证明四大臣并不能抱成一团,忠心辅主 。位居四辅臣之首的索尼是四朝元老,位望隆重,但已年老多病,畏事避祸,在很多事情上往往疏于过问 。苏克萨哈属正白旗,原本依附多尔衮 。多尔衮死后,朝局一变,苏克萨哈出来告发刚刚死去的多尔衮,因此受到顺治重用,在四辅臣中名列第二 。正由于苏克萨哈是从多尔衮那边分化出来的,索尼等人都瞧不起他 。鳌拜与苏克萨哈虽是姻亲,二人却常常因政见不合而发生争论,宛如仇敌 。列名第三的遏必隆出自名门,但为人庸懦,遇事无主见,又属镶黄旗,常常附和鳌拜 。鳌拜虽然屈居第四,但由于资格老,军功高,常常气势夺人 。在这种情况下,鳌拜虽居四辅臣之末位,却得以擅权自重,日益骄横,开始走上专权的道路 。
康熙初年,以四辅臣为执政核心的清廷不断调整统治政策,稳定秩序 。这些调整包括:在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更名田(即被清廷免价给予佃户耕种的明代藩王庄田),发展生产;在政治上,注意整顿吏治,有步骤地打击江南汉族地主阶级,放慢攻打南明势力的进程以存实力,等等 。这样,清朝统治者对全国的统治逐渐巩固 。不过,清朝统治者内部的矛盾却在加剧 。康熙初年,清廷内部的矛盾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
第一,黄、白旗之争 。黄、白旗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至清太宗皇太极之时 。皇太极登上汗位之后,不久便将自己掌握的正白旗、镶白旗改为正黄旗和镶黄旗,使其地位日益上升 。同时,皇太极又将努尔哈赤留给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个幼子的正黄旗、镶黄旗改为正白旗、镶白旗,使其地位渐渐下降 。从此,黄、白两旗之间便产生了矛盾 。皇太极死后,黄、白旗为争立皇帝,关系紧张,后来虽以妥协告终,但彼此成见甚深 。多尔衮是正白旗之主,摄政时就很压制反对他的两黄旗 。索尼、遏必隆、鳌拜均曾得罪,或降职,或罢官 。顺治亲政,政局一变,黄旗抬头,白旗重又失势 。苏克萨哈虽以白旗投靠黄旗,但索尼、遏必隆、鳌拜都瞧不起他 。黄、白旗之间的矛盾一直延续到康熙初年 。
第二,圈地之争 。清初圈地时,多尔衮凭借摄政的便利,将冀东肥沃之地圈给正白旗,而于保定、河间、涿州等处别拨土地给镶黄旗 。康熙五年(1666),鳌拜提出圈地应按八旗排列顺序,冀东的土地按顺序应归黄旗所有,要求和正白旗换地 。如果土地不足,“别圈民地补之” 。当时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都反对换地,以免引起大骚动 。苏克萨哈属正白旗,也坚决反对 。但索尼、遏必隆则支持鳌拜,形成四辅臣之间的利益冲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