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的创作与流传聊斋是是怎么来的

《聊斋志异》的创作与流传:《聊斋志异》的创作 , 前后历四十余年之久 , 贯串了蒲松龄的大半生 。《聊斋志异》属志怪传奇类小说 , 凡四百九十余篇 , 绝大多数是狐鬼花妖精魅的故事 , 以及一些奇闻异事 。
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动机、过程和苦闷 , 在他所写的《聊斋自志》中说得极为分明:
披萝带荔 , 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 , 长爪郎吟而成癖 。自鸣天籁 , 不择好音 , 有由然矣 。松 , 落落秋萤之火 , 魑魅争光;逐逐野马之尘 , 罔两见笑 。才非干宝 , 雅爱搜神;情类黄州 , 喜人谈鬼;闻则命笔 , 遂以成编 。久之 , 四方同人 , 又以邮筒相寄 , 因而物以好聚 , 所积益夥 。……独是子夜荧荧 , 灯昏欲蕊;萧萧瑟瑟 , 案冷疑冰 。集腋成裘 , 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 , 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 , 亦足悲矣!嗟乎!惊霜寒雀 , 抱树无温;吊月秋虫 , 偎阑自热 。知我者 , 其在青林黑塞间乎!
《自志》表明 , 《聊斋志异》乃发愤之作 , 亦是孤愤之书 。他通过“志异”抒怀言志 , 忧国忧民 , 类似屈原作《离骚》 。“自志”也说明 , 《聊斋志异》的创作 , 经历了艰苦的过程 , “自志”还说明 , 创作“志异”受到社会的冷落 , 友朋的劝阻和世俗讥笑 。可见《聊斋志异》是集萃蒲松龄一生心血而写成 。它凝聚着作者对现实人生的体验 , 其意义比苏轼在黄州借听人谈鬼来排遣政治上的苦闷 , 更为幽愤深广 。
《聊斋志异》最富现实性和人民性的篇章 , 是那些揭露和控诉封建吏治黑暗、统治阶级腐朽和对人民的残酷迫害的优秀作品 。《席方平》写冥间的城隍、郡司、冥王贪赃枉法 , 狼狈为奸 , 对负屈衔冤的席方平施行种种酷刑 , 实际上是现实生活中封建官僚机构的真实写照 。《潞令》中的县官 , 贪暴不仁 , 死于他棍棒下的老百姓 , 狼藉于庭 。《梦狼》写一个老人梦见衙门上下都是吃人的狼 , 堂上堂下 , “白骨如山” , 通过梦境则深刻反映了现实——官府就是虎穴狼窝 , 官吏就是吃人肉、喝人血的豺狼 。在名篇《促织》里 , 作者为我们勾画了一幅惊心动魄的人民苦难图 , 人命不及促织 , 这便是封建社会的现实 。
终生挣扎在科举道路上的蒲松龄 , 对于科举弊端有切肤之痛 , 所以 , 《聊斋志异》里有不少篇中深刻地揭露了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 , 特别是对考官的昏聩无知刻画得入骨三分 , 对科举制度戕害读书人的心灵 , 写来酣畅淋漓 , 令人回肠荡气 。在名篇《贾奉雉》中真实地描写科场的美恶倒置 , 试官的愚智不分 。在《司文郎》、《考弊司》、《于去恶》等虚幻故事中更尖锐地讽刺了考官的不学无术、爱钱如命 。难怪在《三生》中一群科举失意者的鬼魂 , 一起向阎罗王请愿 , 要求对看不出文章好坏的考官 , “挖其双睛 , 以为不识文之报” , “剖其心 , 以伸不平之气” , 这种纯属幻想的离奇情节 , 无疑是反映了广大屡困场屋的知识分子的愤懑情绪 。蒲松龄还以漫画家的笔触 , 为科举制荼毒下的知识分子画像 , 《王子安》中困于场屋的名士 , 白日作梦成翰林 , “大呼长班” , 为狐仙讥笑、戏弄 , 这就把读书人那种迷离恍惚、如痴如狂的精神状态 , 勾魂摄魄地描绘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