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敌深入战术的典范晋楚城濮之战的结果揭秘

城濮之战结果:城濮之战中国历史上已知最早有详细记载的战例 , 也是诱敌深入战术的典范 。据记载此战为先轸所谋划 。那么这场战争是谁获得了胜利 , 结果又是如何呢?
俗话说“先下手为强 , 后动手遭殃” 。在军事上 , “先发制人”也是一个重要的命题 。早在《左传》中便有“先人有夺人之心”的提法 , 后人也多强调“兵贵先”、“宁我薄人 , 无人薄我” , 意思都是主张争取作战中的先机之利 。可是 , 事情并不是绝对的 。在一定条件下 , “后发制人”也是军事斗争的重要手段 , 它与“先发制人”之间存在着辩证的统一 。其实质便是积极防御 , 即以防御为手段 , 以反攻为目的的攻势防御 , 它常常成为较弱一方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 。春秋时期的晋楚城濮之战 , 就是历史上这方面的典型战例之一 。
城濮之战发生于鲁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 , 它是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战略决战 。在这场战争中 , 楚军在实力上占有优势 , 但是由于晋军善于“伐谋”、“伐交” , 并在战役指导上采取了正确的扬长避短、后发制人的方针 , 从而最终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楚军 , “取威定霸” , 雄踞中原 。
春秋时期 , 大国争霸 , 最先崛起的是东方的齐国 。齐桓公死后 , 齐国内乱不已 , 霸业遂告中衰 。这时 , 位于长江中游地区的楚国乘机向黄河流域扩展势力 , 并在泓水之战中挫败宋襄公图霸的企图 , 将自己的势力范围发展到长江、淮河、黄河、汉水之间 , 控制了郑、蔡、卫、宋、鲁等众多中小国家 。正当楚国势力急剧向北发展的时候 , 在山西、河南北部、河北西南一带的晋国也兴盛了起来 。公元636年 , 长期流亡在外的晋公子重耳历尽艰辛 , 终于回国即位 , 是为晋文公 。他执政后 , 对内修明政治 , 任贤使能 , 发展经济 , 崇俭省用 , 整军经武;对外高举“尊王”旗帜 , 争取与国 , 从而逐步具备了争夺中原霸权的强大实力 。
晋国的壮大崛起 , 引起了楚国的严重不安 。两国之间的矛盾因此日趋尖锐 。而围绕对宋国的控制权 , 终于导致了这一冲突的全面激化 。
公元前634年 , 鲁国因和曹、卫两国结盟 , 几度遭到齐国的进攻 , 便向楚国请求援助 。而泓水之战后被迫屈服于楚的宋国 , 这时看到晋文公即位后晋国实力日增 , 也就转而依附晋国 。楚国为了维持自己在中原的优势地位 , 便出兵攻打齐、宋 , 并想借此来扼制晋国势力的东进和南下 。而晋国也不甘心长期局促于黄河以北一带 , 于是便利用这一机会 , 以救宋为名 , 出兵中原 。
公元前633年冬 , 楚成王率领楚、郑、陈、蔡多国联军进攻宋国 , 围困宋都商丘 。宋成公于危急中派大司马公孙固到晋国求救 。晋国大夫先轸认为这正是“报施救患 , 取威定霸”的良机 , 力主晋文公出兵 。但是 , 当时晋、宋之间隔着曹、卫两国 , 劳师远征 , 有侧背遇敌的危险;况且楚军实力强大 , 正面交锋也无必胜把握 。正当晋文公为此踌躇犹豫之际 , 狐偃进而向晋文公提出建议:先攻打曹、卫两国 , 调动楚军北上 , 以解救宋国 , 这样就坚定了晋文公出兵的决心 。战略方针确定后 , 晋国君臣随即进行了战前准备 , 将原来的两个军扩编为上中下三个军 , 并任命了一批比较优秀的贵族官吏出任各军的将领 。准备就绪后 , 晋文公遂于公元前632年1月统率大军渡过黄河 , 进攻卫国 , 很快占领了整个卫地 。接着 , 晋军又向曹国发起了攻击 , 三月间 , 攻克了曹国都城陶丘(山东定陶) , 俘虏了曹国国君曹共公 。晋军攻打曹、卫两国 , 原来的意图是想引诱楚军北上 , 然而楚军却不为所动 , 依然全力围攻宋都商丘 。于是宋国又派门尹般向晋告急求援 。这就使得晋文公感到进退为难:如不出兵驰援 , 则宋国力不能支 , 一定会降楚绝晋 , 损害自己称霸中原的计划;但若出兵驰援 , 则原定诱使楚军于曹、卫之地决战的战略意图便将落空 , 且己方兵力有限 , 在远离本土情况下与楚军交战恐难以取胜 。为此 , 晋文公再度召集大臣进行商议 。先轸仔细分析了形势 , 建议让宋国表面上同晋国疏远 , 然后由宋国出面 , 送一份厚礼给齐、秦两国 , 由他们去请求楚军撤兵 。同时晋国把曹、卫的一部分土地赠送给宋国 , 以坚定宋国抗楚的决心 。楚国同曹、卫本来是结盟的 , 如看到曹、卫的土地为宋所占 , 必定会拒绝齐、秦的劝解 。齐、秦既接受了宋国的厚礼 , 这时便会抱怨楚国不听劝解 , 从而同晋国站在一起 , 出兵与楚国作战 。晋文公对此计颇为赞赏 , 马上一一施行 。楚成王果然拒绝了齐、秦的调停 , 而齐、秦见楚国不给自己面子 , 也大为恼怒 , 便出兵助晋 。齐、秦都是当时的大国 , 他们放弃中立立场 , 使得晋、楚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