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自律一段时间后,还是会被打回原形?( 二 )


《5秒法则》这本书里说:
每个人都有需求,实现需求,需要行动,但需求和行动之间,不是直接关联,中间还隔着感受 。
书里推荐的“5秒法则”,就是在需求出现时,刻意屏蔽掉感受,直接关联需求和行动,夺回自控权 。
假如你难得出现在喜欢的作者的签售会上,作者演讲完毕,进入提问环节,你特想问个困惑多年的问题 。
你的需求是问出答案,你的行动是举手提问 。
认识到需求后,却冒出一系列感受:
【为什么你自律一段时间后,还是会被打回原形?】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说话打结怎么办?
我今天没有好好打扮,形象不好怎么办?
作者听到我的问题,觉得很傻怎么办……
大脑为了延缓或阻止行动,真的好拼 。
在明确需求和展开行动这短短的窗口期,如果任凭感受摆布,开始很想提问作者,过程担心各种问题,最后遗憾或庆幸没有提问 。
那么你的生活,将充斥着数不胜数且未经验证的感受 。
感受也要耗能,很多事情与其用感受验证,不如用行动验证 。
03 手段&目标
你以为的自律,只是你实现目标的手段之一 。
很多人不是为了目标而自律,而是为了自律而自律 。
在健身真人秀《哎呀好身材》里,有次张天爱三天不睡觉,去健身房做重量训练,动作做不完,任务完不成,教练说她体力明显下降,她也没说自己几天没睡觉 。
嘉宾王菊和凌潇肃忍不住提醒,睡眠不足还去大重量撸铁,简直是拿身体开玩笑 。
看着这段时,我心里很困惑,三天不睡最缺的就是觉,我觉得女明星的目标是调整到最佳状态,而不是为了运动而运动 。
有些人半月板损伤还要跑步,早起毁一天还要早起,在这种自虐中,自我褒奖,自我感动,却忘了初始目标:
是通过跑步,把身体练得更健康;
是通过早起,把精力调得更饱满 。
我有段时间要用碎片化时间锻炼核心肌群,规定自己每天做二三十个健腹轮,工作再忙、肌肉再酸也要做 。

为什么你自律一段时间后,还是会被打回原形?

文章插图
我跪着推轮,有时为了尽快够数,每个动作又折上折 。
有次边推轮边走神,没控制好健腹轮,轮子划出去,我砸到地上 。
事后反思,我每天在“伪达标”中麻痹大意,为了完成运动数量而运动,忘了初衷是有效锻炼核心肌群,后来改成做平板支撑这种更适合我的方式 。
没能持续自律,先别沮丧和自责,而是扪心自问:
自我目标有没有变,更优手段存不存在?
如果目标改变,就改变手段;
如果手段欠佳,就优化手段 。
没有经常回顾目标,没有定期优化手段,在一成不变的举措中自我安慰、自我满足,也是一种懒惰 。
04 参考&定位
简书上有个朋友,一天写五百字,她佩服作家严歌苓,有军人般的纪律,一天写六七个小时,让她望尘莫及,感到沮丧 。
我猜一天写五百字,应该不是全职作者,写作可能是个爱好或训练 。
而写作是严歌苓的职业,正如那句话所说:
别用你的兴趣爱好,挑战别人吃饭的本事 。
佩服归佩服,还是要回归现实 。
随着自我认知的日渐精准,随着对自律程度的逐步了解,给自己找到一个定位 。
或因早起的惯性,或因书籍的营销,我被封为自律小天后,我曾因为这个头衔吃了苦头,身体不舒服还要早起,没价值的书还要做笔记 。
后来我意识到只是外界的标签或误解罢了,我要清醒地知道那些反馈,不是真正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