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原因:马谡为什么一定要死?

诸葛亮为什么要杀马谡,就是因为他失了街亭吗?难道孔明真的糊涂到,连胜败乃兵之常情都不知道吗?又有几人是常胜将军呢?我对斩马谡,是这样认识的,可能只是猜想,请诸君批评 。
首先,诸葛亮出师北伐并非是为了光复中原 。我们都知道,刘备在蜀地称帝之后,国家的主要领导力量是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集团 。而大多数“当地人”,实权很少 。这自然会引起集团内部的权力之争 。荆州丢掉以后,这伙荆州人马,更是成了无源之水,难以持久 。孔明也深知这个道理,可怎么才能巩固住荆州集团的地位呢?诸葛亮便以数次北伐为其揽权的手段 。证据一,孔明首伐魏国,后主召回 。这证明,蜀国内确有权力相争的事实 。证据二,孔明不采纳魏延的奇谋 。孔明会不知,兵以正合,以奇胜的道理?非也 。而且,孔明更知道,以当时蜀国的国力根本不可能消灭魏国 。所以,孔明又提供了证据三,每次孔明北伐,随未成功,但也没有大败 。真的是,孔明用兵如神吗?不如说,每次孔明都知道会无功而返,早早的准备好退路了 。这就是,孔明伐魏的动机问题 。为了掌控权力 。
其次,诸葛亮是贤相 。虽然诸葛亮北伐是为了揽权,但仍不能认为孔明是自私的弄臣 。证据一,诸葛亮在蜀地治理,很是有成就的,不然也不会为蜀国七出祁山提供如此浩大的开支 。证据二,魏延的死 。魏延为什么会死,显然是以魏延为首的荆州帮和以杨仪为首的四川帮火并的结果 。为什么说,这是诸葛亮贤相的证据呢?杨仪之所以可以打败魏延,可见当时四川帮已经有了对抗荆州帮的实力,这和诸葛亮对蜀地人士的任用是分不开的,还有后出师表里的内容 。在这里,似乎本人逻辑上出了问题,既然诸葛亮要揽权,为什么还会分权给蜀人呢?可实际上是不矛盾的 。为什么呢?从杨仪魏延之争,我们可以知道内部矛盾是一直存在的 。就是因为有诸葛亮在,才使得这一矛盾一直没有成为蜀国社会中的主要矛盾 。直到其死后,这一矛盾才浮现明朗出来 。也就是诸葛亮最贤的一点,他很好的协调了两集团的关系 。所以,诸葛亮是贤相 。
最后,是上述两点的总结,诸葛亮是一个为自己揽权的贤相 。这一句话,本身似乎又是矛盾的 。但是,我们这要把诸葛亮超人的能力,作为所有人都知道的既定事实,那么这句话就不矛盾 。这一点,我不再解释,上面两点也经说明,孔明有足够的能力 。也就是说,诸葛亮控制集团内矛盾,防止内部分化是诸葛亮揽权的充分条件 。诸葛亮死后,上述一直被压制的矛盾浮现出来 。内讧开始,蜀国实力明显衰弱,并最终导致,蜀国灭亡 。如果,以诸葛亮死后发生的种种不利蜀国的变故作为诸葛亮一定要揽权必要条件,那么这一逻辑又是不充足的 。所以,我们从另一个方向思考,以诸葛亮继承人的选择入手来进行证明 。姜维,他既不是荆州人,也不是四川人,是矛盾两方之外的羌人 。诸葛亮为什么会选他,真的是因为姜维有着别人不可匹敌的能力吗?喜欢三国的人,都是会思考的,所以这一问题就得到了证明 。必须有一个,在荆州帮和四川帮之间的第三方掌权,才是合理妥当的 。那么,作为荆州人的诸葛亮为什么也可以掌权呢?就是因为我们已经证明了的,孔明是贤相,他虽是荆州人,但他自己却把自己当作蜀国人,他不站在在荆州帮和四川帮任何一方 。证据是,当时刘备伐吴的时候,诸葛亮的态度 。当时的情况是,刘备举倾国之兵征讨东吴,一方面是借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所谓举义兵;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蜀国虽然在两川,可政权的主要力量还是以荆州人为主,所谓“荆州人贵”,所以应大多数荆州人的愿望收回荆州,比如黄忠,张飞,魏延,我们不考虑从伐吴初的节节胜利导致刘备的野心膨胀和最后失败 。也就是说刘备伐吴的最初目的是应荆州人的愿望收回荆州 。诸葛亮的态度呢,他是坚决反对的,所以伐吴是刘备挂帅,而不是孔明 。由此,可以证明,诸葛亮不是代表荆州帮的,他也是第三方 。这时,我们便证明完毕了,上文所述的必要条件 。就是说,诸葛亮作为揽权贤相是维护蜀国稳定的一个既充分又必要的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