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为什么要葬在安阳?袁世凯身后的两大谜团( 二 )


少年时生性贪玩的袁世凯,早年考取功名屡次落榜,后投身行伍才逐渐发迹 。他政治生涯的转折点是甲午战后的天津小站练兵,从此青云直上,戊戌变法的第二年当上了山东巡抚,后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进入了大清朝廷的权力中枢 。
1905、1906年北洋陆军连续两年举行了大规模的军事会操,其中1906年9月的会操是在彰德(即安阳)举行的,袁世凯是阅兵大臣 。这次会操是直隶两湖等省陆军的实战演习,精选出来参加演习的北洋官兵有4万多人,还有各国驻华官员和采访人员500余人参加 。这是甲午战争以来北洋军队规模最大的一次亮相,也是袁世凯对自己家底的一次大炫耀,因此更被朝野以及外国势力看成是大清的支柱 。
因此,袁世凯对安阳感情很深,远远超过了生他养他的项城 。
天有不测风云 。1908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登天后,与袁世凯有矛盾的醇亲王载沣摄政,袁世凯的厄运来了 。摄政王载沣发布谕旨,解除了袁世凯所有职务,令袁世凯“回籍养疴” 。袁世凯自从和大哥闹翻之后,就把时称彰德的安阳当成了自己的故里 。
袁世凯小的时候,就知道安阳有个洹上村,相传商朝名相伊尹在朝中遭人诽谤,到洹上村隐居三年,后来商王亲自到洹上村迎他复任 。安阳也是袁世凯的远祖--汉朝大将军·袁绍发祥之地,袁世凯觉得,洹上村对自己是一块吉祥宝地,还在小站练兵的时候,他就买下了这里二百多亩地,只是没想到很快就派上了用场 。安阳洹上村位于河南与直隶交界处,交通方便,离京城也近 。隐居这里垂钓洹水,也便于掌握天下动态 。所以,袁世凯死后,归葬于他曾阅兵和归隐过得安阳,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
2.袁世凯墓为什么不称“陵”而称“林?
袁世凯的墓园位于安阳市北郊洹水北岸,现为安阳博物馆馆址所在地 。袁世凯墓修建时花费了两年的时间 。“占地一百三十八亩九分八厘八毫六丝九忽,支出银圆七十三万二千七百五十四元一角九分一厘”,这些数字都翔实地记录在《袁公林墓工报告》中的清单上 。该墓于1916年6月袁死后开始筹建,1918年6月竣工,是由当时的河南省省长田文烈负责督修的 。墓碑上刻有“大总统袁公世凯之墓”九字,此乃袁之好友、时任民国总统的徐世昌手书 。
在所用70多万银圆中,北洋政府出银50万两,其余部分由袁世凯北洋旧部个人捐款,多者都是现币一万元,少者也没有低于两三千元的 。《袁公林墓工报告》记载,“袁公遗产不丰未忍轻动,而库币奇拙难在请求爰兴,段君忠枢工统筹议,发起微资萃袍卅年之谊,竟山陵一篑之功,群策群力集捐款银币二十五万元 。”
袁世凯墓园被称为袁林 。袁林的设计者是德国的工程师,它的建筑“仿明陵而略小” 。主体建筑自南而北依次为照壁、糙石桥、清白石桥、牌楼门、望柱、石像生、碑亭、东西值房、堂院大门、大丹陛、东西配殿、景仁堂、墓台 。袁林建筑的总体设计,有其独特之处,在我国陵墓建筑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它的特点是“中西合璧”,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特色 。堂院以前的部分是中国明清陵寝的风格,后边大墓部分是西洋陵寝的建筑风格 。
那么,袁世凯墓为什么不称“陵”而称“林”?袁世凯冒天下之大不韪称“帝”,名不正而言不顺,最后四面楚歌,不到六十岁就一命呜呼 。袁世凯的大儿子袁克定最初也想效仿历代帝王,把自己老子的万年吉地称为“袁陵” 。
但当时当政的徐世昌却对之明确反对,他说:“项城生前称帝未成,未曾身居大宝,且已取消洪宪年号,如果采取袁陵之名,实为不妥 。林与陵谐音,《说文解字》上所载陵与林二字又可以互相借用,避陵之名,仍陵之实,这多好啊!”